内容摘要:早就听说晴隆县长流乡的郎箐“风水”极佳,上百户人家人才辈出,整个寨子参加工作和考上大学的达140余人,肯定是隐藏着什么密码。
早就听说晴隆县长流乡的郎箐“风水”极佳,上百户人家人才辈出,整个寨子参加工作和考上大学的达140余人,肯定是隐藏着什么密码。癸卯年初秋时节,县作协组织的“翠华晴隆·书香长流”采风活动,我首选便是这郎箐了。
北盘江花叶岩峡谷。远处为纳(雍)兴(义)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 刘洪 摄
从光照湖坐船,直抵一线天花叶岩峡谷,70余公里的船程,一行十余人饱览了光照湖碧波万顷的湖光山色,当晚住宿长流。第二天一早,我们分成几组进村入寨,我便与毛文红和吕家惠两位女士,坐上长流乡人大主席刘军协开的私车,赶往郎箐。
沿途杂花生树,风景变幻多姿。约十余分钟,车在大山岩北面的一个半山腰停下,这是乡里新修的简易观景台,视觉极佳。小雨初歇,山色空濛,阳光如练。从观景台上看去,对面的木龙岩高耸入云,宛如两扇巨大的石墙,把普安县龙吟镇、六枝特区中寨乡、水城马脚岩,关在天的那边。花叶岩处的两面百丈巨岩形成的裂缝,夹着一江碧水,这便是具有“一鸣惊四县”之称的北盘江一线天风光了。
在木龙岩山脚,是新开通的纳(雍)兴(义)高速长流出口匝道隧道,那头是普安县龙吟镇,在建的牂牁江(北盘江)大桥气势如虹。隧道下方不远处,有一道长长的山梁,山梁上住着百余户苗族人家,均为白墙红檐的民居,那就是郎箐了。
长流乡、龙吟镇和中寨乡是喇叭苗聚集地,是调北征南时期从湖南邵阳一带过来的,云贵战事平息后,明王朝实行“戌兵屯田”的军事、政治战略,喇叭苗先民随军屯田于此。这里具有鲜明的中原和荆楚文化遗风,长流乡境内各个村寨,许多是以动物命名,比如凤凰、双凤、长牛(流)、溪流、虎场、杨寨、双龙、鸡场、马路等,从各个角度看,惟妙惟肖。郎箐属于杨寨村的一个组,曾用名狼箐,也是动物命名。同行的刘军协说,相传有风水先生认为,“太公钓鱼在郎箐”。理由是郎箐像根长长的鱼竿,其下不远处的凤吟寨旁,一个凸起的山包叫垴山,像一尾鱼,也像一个千年乌龟。民间也叫李坡垴山,还叫粮仓山,山脚有一条河,在垴山前面围成一个小湖泊,河水流入北盘江。2004年,修建光照电站,在下游筑坝蓄水,水位一下子高了起来,淹没了前面那个小湖泊,郎箐前面便形成了一湾万顷碧波,让这个传说更加形象生动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左顾右盼,果然十分逼真呢!
我们来到郎箐,车子停在寨门口,一面石墙上的宣传栏中写有村史村事。好家伙,一个不大的寨子,竟然出了硕士研究生6人,出国留学1人,副高级工程师6人,正教授1人,副教授1人,民营企业董事长1人,从事教育工作者29人,在其他领域工作的也有几十人,总计126人,这还是四年前的数据。同行的两位女士,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也不由啧啧称奇。
走进寨子,房舍、道路、围栏、花坛、鱼池都是精心设计打整过的,村容村貌靓丽干净,整洁美观,富有文化气息,透着书香味道。
我们从一块生态菜园广告牌下走过,菜园里有瓜棚豆架,结满了果实,我想找一笼黄瓜摘一两个尝鲜,可惜急切间没见到,不由有些失望。坎上的门开着,走进一家农户,院坝上晒着一溜红辣椒,鲜红可爱,另一角是盆景,种有花卉,还有几盆是葱蒜。女主人正坐在门口乘凉,见有客人来,忙招呼我们坐。
闲聊了一会,男主人回来了,原来是长流中学的邓连高老师。我们与他闲谈,得知他家有个兄弟正是州里的一名正高级教授,以前我在州委党校中青班学习时,还听过他的课呢。
与邓老师一番座谈,我发现了一些惊人的教育密码。寨里的村民全部姓邓,直白地说就是一家子。这一家子家风淳朴、团结友爱、和睦亲善、尊师重教,几代人你追我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积极进取,仅邓连儒及其三个兄弟一家,便有11口人在外工作或考上大学。而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我们从邓连高家出来,便去寨子里蹓跶,看看山寨的“风水”。其时阳光正好,秋风袭人。前面有一个约五十来米高的山包,山上建有供村民休闲的亭子,山顶有两株大树,用水泥铸成的木纹颜色的围栏护着,里面种有绿茸茸的青草。四周有南瓜藤攀爬,结满了许多瓜。站在空旷的山顶,郎箐百余户人家尽收眼底,远远望去一面墙上绘有彩图,上写“园丁郎箐”四个大字。另一户二楼的墙上,绘有“五个振兴”的彩图。整个寨子布局协调大气,让人感觉浓浓的文化氛围。刘军协说,上书“园丁郎箐”那幢房子,就是邓连儒老师的家。
我们从山上下来,联系郎箐组长邓连荣,电话中说他在山上种药材,一时半会来不了。我们在寨子里闲逛,眼里透着新奇。我想:历史将一个寨子推到时代的浪尖,每一个人都是泅渡者,他们在寨子外面劳作,拼搏,在寨子里生活,休憩,然后供子女读书,尽孝老人终老,这是生活的表象,一切都在为未来做准备。
我们走在路上,在路边古色古香的房屋前驻足,见隔壁一家房门开着,一个约摸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出来迎接我们。一问,正是刚考上中央民族大学的邓跃设,他是2023年晴隆县民族中学的“理科状元”。他的叔叔邓懿,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自主创业开办律师事务所。与他聊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背着一个背篓从房角过来,里面装有南瓜、茄子、玉米等物,只见邓跃设三两步跨过去,帮助老人放下背篓,这个镜头被同行的毛文红摄在手机里了。事后,她很感慨地说,这个孩子真懂事,一般城里的孩子只顾玩手机,不会这样的有“起眼动眉毛”。邓跃设说,正是郎箐的这些长辈激励着我,让我一刻也不忘学习,一刻都不敢懈怠。
郎箐孩子“起眼动眉毛”的人还有很多,现供职于晴隆四中的邓瑞权说起他堂妹邓瑞英的读书故事,颇让人感慨。由于父母常年在福建务工,邓瑞英从小跟随父母在福建上学,为了让哥哥和弟弟安心学习,不让父母操心,她承担了大部分家务,还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把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夜深人静时,大家都睡了,她才专心学习。2014年回到晴隆参加中考,被兴义一中录取,2017年考入贵州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现在上海某公司做出纳。
邓跃设说,我的叔叔、哥哥、姐姐们,都功成名就了,我也不能落后。这也许是郎箐人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精神的写照。
郎箐原名苗子箐,是一个名字拗口的村庄。大约在两百多年前,邓氏先祖听闻苗子箐风水极佳,便从木龙岩背后的普安县龙吟镇,迁来此地。但一百多年过去了,郎箐发展依然落后,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是茅草房、土坯屋。直到新中国成立,郎箐的人口依然稀少。邓连儒老师说,1952年土地改革时,苗子箐只有67个人口参加分田地,工作队进村入寨,认为苗子箐的名字,与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不协调,还有歧视之意,于是工作队的同志,根据寨子左边的狼山,将其改名为狼山,后来又变“狼”为“郎”,成为如今的郎箐。
改革开放后,郎箐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文化教育。特别是进入新千年后,郎箐人开始摒弃“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越来越多的女孩,也不断地圆大学梦。
郎箐文化教育步入佳境,不得不提两个人,他们在郎箐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引领作用。
一个是教师楷模邓连儒。邓连儒是郎箐最早的师范生。他的求学之路充满曲折而又颇具传奇色彩。九岁才读一年级,读到五年级又被迫停学成了放牛娃,然后跟大人上山下地。入学梦破灭了,但他却悄悄借来工具书,一有空就边抄边读,抄了厚厚一本《新华字典》,又抄完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1971年,18岁的他与同寨一个放牛娃,相约去很远的鲁打中学插班,由于开学一个月了,又没有书,只能用课余时间借别人的课本抄写,赶做作业。读完两年初中后,又到晴隆民族中学读了两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只好回家务农,结婚生子。
邓连儒说,他那时太想做一名教师了,做梦都想。
转机是1978年9月,他参加了民办教师招聘报名,竟然考了北部乡镇第一名,在杨寨小学成了一名民办教师,虽然工资不多,但他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上。1980年中师考试,全县录取6人,他是其中之一,他发誓将一生的心血,倾注到家乡的教育事业上。在他的身上,人民教师“光荣”两字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一直扎根基层,执教家乡,当过中学校长,乡教育辅导站站长,在他的努力下,长流乡教育设施逐步改善,学生入学率逐年提升,是长流乡教师的楷模。1992年,他任鲁打中学校长时,中学的19名教师都是本地人,学历低,最高的学历也才中师,每年的中考成绩,都在全县排下游水平。1993年,他动员全体老师参加贵州省自学考试委员会的卫电师专学习。通过三年的学习,他与19位老师均取得大专学历,大大提升了教学业务水平。同时,他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实行教师聘任制,让教师们有了危机感,激发了他们的内在潜力,1994年至1995年,初一至初三统考,获得全县第一名,从此鲁打中学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前茅。直到2000年8月,他被委任为乡教育辅导站站长直至退休。在他的辛勤耕耘下,长流乡的教学水平提升了一大截。他同时注重家庭教育,三个儿子都是重点大学生,一个出国留学,两个自主创业,成了民营企业家、董事长。邓连儒为了家乡教育,先后出资数万元建成“郎箐书屋”,无偿供寨子里的村民和学生们寒暑假期间借阅。郎箐先后有大学、大专、高中、初中、小学等各类教师二十多人,为“园丁郎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是邓召益,当地人叫他邓召许,他的档案里是初中生,实际上只读过二年级。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很小就辍学,他帮助家里割草,放牛,种地,还去赶转转场摆地摊挣钱补贴家用,从小经历磨难,性格刚毅。听他的侄儿邓瑞权说起他小时候的故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邓召许在放牛时,专门找了一根老栗树的棍棒,用小刀在棍棒上刻了许多自己创意的花纹,既可用来防身壮胆,还可雨后上山打露水,路滑当手杖,赶牛防狗。他的这根棍子被磨得光滑油亮,煞是耐看,让伙伴们很是羡慕。另外他还组织小伙伴们从山上砍来杂木搭建窝棚,晴天可遮阳,雨天可避雨。他在窝棚里搭建了一个简易灶台,还装了烟囱,用来烧柴火,衣裤被雨打湿了,他在火旁搭个架子烘烤衣服。他组织大家分头去山里寻找村民们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红薯、土豆、小麦、玉米、花生等食物,放在火里烤熟了充饥。一到冬天,山里冷气袭人,大伙都穿得单薄,这个土灶就伴着大伙过冬。艰难的岁月,艰苦的生活,让他变得过人的睿智、成熟。为他后来成为一名铁道战士,转战全国各地磨炼了意志,提高和增强了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天,正在地里干活的邓召许,接到中铁二局的电报,说其生父在施工中不幸身亡,通知他赶到父亲生前单位,接替其生父的工作。邓召许随即赶往福建,开始接替其父成为一名铁路战士。他一边工作,一边苦读《新华字典》。一些工友开始讥笑他,但最后都被他刻苦的精神感动得流泪,成了他的好同事、好朋友。他跟带班师傅和战友们请教,刻苦研读电工、钳工、铁轨等方面的书籍,三年时间,便能自己写信给家人了。有一次,领导来工地检查,见他刻苦耐劳,便委派他到成都技术学院进修电工技术。这次进修,使他咸鱼翻身,脱胎换骨,最后成为中铁二局一公司的机械班负责人。他先后参与了南昆铁路、西康铁路、秦沈客运专线、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通过自学机械设备修理和小改小革,为企业节省成本上千万元。作为中铁二局一公司的机械班长,他克服了青藏高原施工时的呼吸难、头昏、腹泻等诸多困难,做好物资运输的保驾护航,奋战在巡查、维护第一线,保障项目各种设备、电力装置正常运转,坚守到工程完工,为青藏铁路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邓召许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铁路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铁道建设报》《劳动时报》等媒体,以《三十二年机修人》为题,对他作了典型报道。
邓召许从一个二年级学生,自学成才,发明了不少专利,成为铁道行业的专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郎箐人以他为荣,长流人为他骄傲,对激励后来郎箐人奋发进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因为郎箐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郎箐寨子人文蔚起,人才辈出。
如果有一个寨子,只因邂逅一次便可以挥之不去,这在我的生命里,除了我的家乡冰务,母亲的家乡箐脚,恐怕就是这郎箐了。
“风水”之说有没有道理,我既不懂也不信,郎箐这个寨子的“风水”,是不是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很好,我也不知道。但有一点,那个地方的风景优美,却一点也不假,村民们都引以为自豪。客观地看,我以为所谓“风水”,更多地与国运和民族的兴衰、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就拿郎箐来说,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寨子只有67人参加分土地,全寨没有一个人“吃皇粮”。直至改革开放初期,郎箐才有了邓连儒、邓连高等几个人,顺应时代潮流,师范毕业成了小学教师。土地下放后,郎箐人才摆脱了忍饥挨饿的窘状,越过了温饱线。进入新千年,郎箐迎来了它的辉煌,一批批寒门学子,走出大山,奔向祖国各地。古人用瓜瓞绵延来形容子孙繁荣昌盛,我看郎箐真的很像一个瓜架,结出了一串串硕大的瓜,让人刮目相看。
准确地说,郎箐的风景而不是“风水”很好,但是我想,如果没有国家的强大和繁荣,没有国家多年来的长治久安,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百业俱兴、经济发展,哪有郎箐的今天?在脱贫攻坚中,郎箐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家家门口都得到硬化。后来国家又投入400多万元,在郎箐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书香郎箐”,郎箐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郎箐的巨变背后,是一代代邓氏族人勤劳吃苦、不懈奋斗、不甘屈服命运摆布的结果,更是国运昌盛的结果。
后来,我读了毛文红写的散文《芬芳郎箐》,我相信郎箐是个传说,郎箐人成就了传说。我一直在寻找其中的密码。就在那天,我们从郎箐回来,走在长流街上,正值华灯初上,但见街道两旁楼房林立,人流如织。长流已非我二十年前所见之长流,郎箐也非二十年前所见之郎箐了。我豁然明白,国运昌盛、民运安泰,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取得的非凡成就,早已书写在车水马龙、物阜民丰里,书写在欢声笑语、万家灯火里。
作者:王子豪
二审 权利
三审 舒鹏倩
(责任编辑 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