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宇(除署名外)
通讯员 邰梦云 唐艳丽
在某宝搜索虚拟现实VR眼镜产品,价格从几十到几万元不等,高清巨幕、沉浸式游戏畅玩、支持近视等卖点引发高销量。此类虚拟技术设备会伤害眼睛吗?价格越高是否意味着对眼部损害程度越小?产品的哪些特性可能会引发视觉健康问题?目前虚拟技术产品成为年轻人新潮流向标的同时,其对视觉健康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1月24日,广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袁进教授团队牵头多家顶级科研机构,发布了中国虚拟现实领域首个视觉健康团体标准,为虚拟现实技术对视觉健康的影响提供了评价及风险等级评估方法。
VR产品:越“高端”可能越伤眼“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到它的技术复杂程度以及工艺成熟度,但相对便宜的产品在佩戴使用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视疲劳症状。”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副院长袁进教授表示,低价格VR产品面临更多视觉健康问题,其分辨率、刷新频率以及包括背景光场强度都可能较低,传递给用户的则是比较粗糙的或者低质量的视觉信息输入,而人的眼睛为了要看清楚,就会动用更多的调节和对焦,在同样的时间内会更容易引起视疲劳。
VR产品越高端不等于越健康 图/视觉中国
袁进告诉记者,VR产品的一些“优点”也是伤害眼睛的“缺点”。
一是它高度仿真,人们在使用VR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持续凝视屏幕画面眨眼频率减少,人的黑眼珠里的一层内膜便会蒸发过快,造成眼睛干燥从而产生视疲劳。
第二,VR是对立体场景的还原,涉及到不同的焦点包括空间的变换,人们的眼睛在追逐这些物体的过程中会有一个从远到近或者是一个跳跃式的调节,当调节持续过度,就更容易产生临床上提到的眼睛酸胀感,从而产生视觉疲劳。
第三,高度沉浸式体验对我们的视觉中枢产生信息源的持续输入,当视觉中枢在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和加工的时候,它也会产生一个来自于中枢性的视疲劳。
价格高的产品是否就对眼睛没有伤害?袁进表示,一些高端产品经检测后,同样发现其出现了明显的视觉健康异常等症状和体征。“以价格为导向来判定产品是否影响视觉健康是不准确的,我们要建立医学的标准导向从而去引领企业、行业去逐步调整升级产品,那么将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当你看见这个产品有通过国家视觉健康的认证,至少说明产品在基本要求上是符合视觉健康需求的,产生视觉健康的风险也就大大降低了,这也是我们制定虚拟现实领域视觉健康团体标准的初心。”
评价方法:有助视觉健康“我们对于虚拟现实视觉质量评价的瓶颈在于,视觉健康的评价指标是碎片化的,没有和虚拟现实光电物理参数以及使用虚拟现实的规律进行联动研究,对于中枢视觉疲劳或视觉异常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袁进表示。
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副院长袁进教授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目前由袁进教授牵头,联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山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弥德科技有限公司、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塞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等顶级科研机构,发布了中国首个虚拟现实团体标准《虚拟现实技术视觉健康影响评价方法》(编号:T/CSBME 052-2022)。
“这个标准主要是从产品使用端进行要求和规范。例如给每个测试产品输入一个标准测试源,把使用产品的30分钟前后做对比,如果未能通过我们临床医学评判标准,那么我们认为这个产品的整体架构输出模式或者它的光电技术指标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我们会把数据反馈给企业用户,他们需要对产品进行技术复盘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视觉健康需求。”
据了解,今年1月15日,中山眼科中心还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深圳塞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大湾区显示产品视觉健康检测中心”,未来将持续对包括VR产品在内的所有显示类产品开展视觉健康评估检测工作,向企业发送评估“内参”,引导产品升级。
“依托标准,引导企业往更高质量且符合视觉健康的方向去进行产品调整,一旦团体标准成为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这个时候就不是企业愿不愿意遵循的问题了,是必须去遵循视觉健康需求或要求。接下来,我们将持续优化完善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在内的泛终端视觉健康评价标准体系,规范企业、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在源头上保护人民群众的视觉健康。”袁进说。
针对目前虚拟技术产品的使用,袁进教授建议:
1.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青少年人群,不管是将产品用来学习,还是娱乐放松,使用30-45分钟后需要进行休息。
2.使用者本身的视觉光学系统需要跟产品进行匹配。例如有一些人本身存在近视等问题,应该使用可以支持近视的产品,否则在异常状态下使用,人的视疲劳症状会更加明显。
3.要注意产品内嵌的应用场景。产品往往在追逐沉浸体验时,场景会快速变换,引发身体器官一时之间难以适应,人可能会出现眩晕。对儿童来说,他们的一些器官发育还没完善,出现一些特别激烈的或者是空间转换速率过高的场景,要尽量减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