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茸,学名桦褐孔菌,又名桦树菇、白桦菇等,一种生长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寒温带白桦树上的食药用真菌。白桦茸之所以广为人知,最早的原因是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忍尼辛,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了俄罗斯村庄居民,多年来熬煮一种气味与颜色类似咖啡的白桦茸茶饮用,结果村庄里都没有一个肠胃病及癌症患者,白桦茸被奉为"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一种神奇的礼物",这部小说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白桦茸药用价值的研究热潮。
白桦茸
调查研究发现,白桦茸子实体一年生,少见,不易观察,通常发现的是菌核,生长在桦树树皮裂口或砍伐后树木的枯干上,为多年生。菌核呈现瘤状,外表黑褐色或黑色,内部黄褐色,质地坚硬。白桦茸菌丝极其耐寒,生活在木材中的菌丝体能耐-40℃的低温。白桦茸主要分布地带在北半球45-50度的地区,如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部分地区、勘察加半岛)、中国(黑龙江大兴安岭、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日本(北海岛)等国家。
白桦茸原来只是俄罗斯的一种民间食药用真菌,后来引起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等研究者的重视。研究结果发现,白桦茸含有白桦茸醇、多糖、三萜等有效成分,对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治各种流行性传染病、抗肿瘤、防治糖尿病等预防和治疗,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在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家,白桦茸已被制成茶煎剂、提取物、糖浆、注射剂、坐溶剂、气雾剂等。
白桦茸
由于白桦茸野生资源稀少,价格不菲,国内外研究者加强了人工栽培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国内外开发、利用白桦茸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液体培养模式,如日本、韩国研究者对白桦茸菌株发酵培养的研究多有进展,并制成胶囊保健食品。另一种是固体栽培研究,专家研究发现,白桦茸的一些有效活性成分,只存在于子实体或菌核之中,因此有必要开展子实体与菌核人工栽培研究开发,目前较为成功的是白桦茸菌核人工栽培。
现有白桦茸菌核人工栽培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桦木屑、棉籽壳、玉米心颗粒、麦麸等为原料,人工栽培白桦茸菌核。以棉籽壳为主料栽培实例,一茬菇生物学效率可达到47%,干品得率8%,生产周期160-170天;菌丝生长缓慢,菌丝满袋到进入转色阶段25-30天,转色阶段需经历15-20天,后熟阶段极易感染杂菌;菌核形成需要温差10°C 以上,恒温不结菌核;菌核生长需要"限氧"环境条件,此为菌核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内在白桦茸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尚属初步研发阶段,我们期待在白桦茸人工培养技术的完善和提高方面,进一步取得突破性成果,以此为白桦茸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白桦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