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姜的主治病症是什么,炮姜的图片大全

首页 > 健康 > 作者:YD1662022-11-30 00:46:08

  本类药物性属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具有温经止血之效。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病证。

  应用时,若属脾不统血者,应配益气健脾药;属肾虚冲脉失固者,宜配益肾暖宫补摄之品。然其性温热,热盛火旺之出血证忌用。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既可以作为药品,也可以作为食品,被列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18年药食同源目录中,有生姜、干姜和炮姜之分。本期中药为炮姜。

炮姜的主治病症是什么,炮姜的图片大全(1)

  来源:炮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干燥根茎的炮制品。取净干姜,照烫法(附录Ⅱ D)用砂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或炒炭至外表色黑,内至棕褐色入药。

  产地: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归经:苦、涩,温。归脾、肝经。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性状鉴别:

炮姜的主治病症是什么,炮姜的图片大全(2)

炮姜的主治病症是什么,炮姜的图片大全(3)

  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黄色,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

  主治病证:

  1.出血证。

  本品性温,主入脾经,能温经止血,主治脾胃虚寒,脾不统血之出血病证,可单味应用,如《姚氏集验方》以本品为末,米饮下,治血痢不止;临床用以治疗虚寒性吐血、便血,常配人参、黄芪、附子等同用。若治冲任虚寒,崩漏下血,可与乌梅、棕榈同用,如如圣散(《证治准绳》)。

  2.腹痛、腹泻。

  本品性温,善暖脾胃,能温中止痛止泻,适用于虚寒性腹痛、腹泻。如《千金方》以本品研末饮服,治中寒水泻;《世医得效方》以之与厚朴、附子同用,治脾虚冷泻不止。若治寒凝脘腹痛,常配高良姜,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产后血虚寒凝,小腹疼痛者,可与当归、川芎、桃仁等同用,如生化汤(《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3~6g。

  鉴别用药:

炮姜的主治病症是什么,炮姜的图片大全(4)

  总述:生姜、干姜和炮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由于鲜干质量不同与炮制不同,其性能亦异。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至药;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而止血。

  详解: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二经。功能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利水消痰,散寒除湿。被中医誉为“呕家之圣药”。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肺三经,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效。可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等证。

  ●炮姜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变弱,但温经作用缓和持久,多用于虚寒性腹痛、腹泻。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补妄行矣。炮姜辛散之性大减,以温中散寒止泻之功为长。

  古籍摘要:

  1.《医学入门》:“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辟,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2.《本草正》:“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要药。”

  3.《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

  4.《本草经疏》:“炮姜,辛可散郁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树脂、淀粉等。

  2.药理作用:能显著的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应激性及幽门结扎型胃溃疡、醋酸诱发的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