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白穴和大包穴的位置图,大包穴的精准位置及图

首页 > 健康 > 作者:YD1662022-11-30 03:55:14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15点):从手走头

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首穴少泽,末穴听宫。

主治腹部小肠与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神经方面病症和头、面、颈、眼、耳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原穴:腕骨(手掌R侧,当第5 掌骨基底与钩骨至简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络穴:支正(前臂背面R侧,腕背横纹上5寸)

●输穴:后溪(握拳,第5掌指关节R侧后方,当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隐白穴和大包穴的位置图,大包穴的精准位置及图(9)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17点):从头走足

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

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原穴:京骨(人体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络穴:飞扬(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7寸)

●输穴:束骨(第5跖骨小头后下方,当赤白肉际)

隐白穴和大包穴的位置图,大包穴的精准位置及图(10)

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点):从足走腹

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原穴: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高点取穴)

●络穴:大钟(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输穴: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高点取穴)

隐白穴和大包穴的位置图,大包穴的精准位置及图(11)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21点):从胸走手

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连续下来。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线上,1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本经穴位: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原穴:大陵(仰掌,腕横纹上,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络穴:内关(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

●输穴:大陵(仰掌,腕横纹上,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隐白穴和大包穴的位置图,大包穴的精准位置及图(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