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一:一位家长带着小孙子来医院看病,孩子因发烧脸烧的通红,不停咳嗽,家长着急的要求医生说:“别吃药了!你看孩子都这么难受了。直接给吊水吧!”
情景二:秋冬季节,一位老人来到医院,对医生说自己是多种慢性病患者,现在天气慢慢变冷了,为保养身体,想挂点丹参疏通血管,最好是连续挂水五天以上。
在追求全民健康、实现全面小康的今天,每个人的健康都很重要。虽然人们对输液的认识比之前更深刻,但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医学基本原则还有部分患者并不理解。
静脉注射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由于效果好、见效快,以前受到不少患者的青睐,成为看病治疗的首选方式,像上述主动要求医生为其静脉输液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但是,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静脉注射给药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57.8%,远超于口服和肌注给药。除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之外,过度输液还可能对人体造成更多的伤害:
1. 降低人体免疫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会严重干扰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懈怠。并且,门诊输液的药物70%含有抗生素类,过度输液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使得以后遇到相似的疾病不得不加重药量,更是会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从而催生出一种更可怕的物种——“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2016 年《全球抗生素耐药回归:报告及建议》中数据也显示,目前每年有70 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
2. 各种不良反应。血液中直接注入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者其他代谢产物时,可能造成人体发热、红疹、肿胀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
3. 加重心脏负担。对于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不好的人,过度输液会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功能恶化。
4. 损伤肝肾功能。输液使药物避免了胃肠的吸收,直接进入血液,但所有的药物都要经过肝肾代谢,长期过度输液,会大大增加肝肾负担,造成它们造成功能的损害。
5. 引起静脉炎症。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还可能引起静脉炎。
除此之外,输液中含有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后,会随血液传送至全身,有可能堵塞毛细血管;输液需要对皮肤进行穿刺,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针刺部位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
虽然我国并未在国家层面对医院门诊输液作出规定,但早在2011年,原卫生部就在全国开展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抗菌药物品种品规数、使用强度、使用率等进行严格控制。在三年专项整治活动结束后,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再次发出了《关于做好201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门诊、急诊抗菌药物静脉使用比例及使用量”,国家相关部门此后也连年发布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等文件,对静脉输液的管理在每份文件中均有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