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家长一样,当遭遇青春期孩子厌学、沉迷游戏时,我也把问题都归咎于游戏本身,认为只要彻底杜绝玩游戏,孩子就能收心学习。
但经历了一段痛苦的亲子斗争后,我才明白:其实,每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都在寻找心的归属。
只有让他感觉到被关注、被认可、被接纳,内心那颗积极的种子,才会破土发芽。
01
儿子今年13岁,读初一。这一年多来,我和他的关系越来越水火不容。
小学时,儿子特别听话,学习成绩也很好,几乎没让我操心过。
升入初中后,因为成绩优秀,他被分到了实验班。这个班级里都是各个小学拔尖的孩子,竞争激烈。
儿子属于那种胜负欲很强的孩子,凡事都要争个第一。
进入实验班后,一开始,儿子学习还能应付。但随着节奏的加快,他开始有点跟不上了。
就这样温水煮青蛙了一段日子,等到儿子意识到差距,再去追赶补课时,已经落后班级同学一大截了。
连续两次考试,他都排名班级中等偏下,这样的成绩,给了争强好胜的儿子很大的打击。
我也很着急,于是利用儿子的胜负心,天天敲打刺激:
抓点紧啊,别天天不当回事,尽快把成绩提上去!
你以前也算是学霸,现在都快变成学渣了!
不料,儿子不仅没有迎头赶上,反而在班里几个同学的影响下,迷上了打游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绩下滑得厉害。
更气人的是,面对我的管教,儿子叛逆心理严重,怎么教育都不听。每天回到家就打开游戏,呼朋唤友的一起上号。
我既气愤又焦虑,再这么堕落下去,学还上不上了?
那天,我正在上班,突然接到班主任老师打来的电话:儿子和几个同学上课偷偷玩游戏,被老师抓个现行,让我下班去学校一趟。
因为这样的事情被喊家长,我又惊又气。
回家的路上,老师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再这么下去,初二肯定就不能留在实验班了,如果戒不掉,能不能考上高中都是未知数。”
一进家门,看到正一边吃饭一边拿着手机入迷的儿子,我直接一把抢过手机,狠狠摔在地上:“你不玩游戏能死吗?!”
儿子也火了,他腾得站起来,使劲推开椅子,指着我的鼻尖说:“对!我不玩游戏就是会死!”
那一刻,我觉得他不像是我的孩子,倒像是一个犯了毒瘾的瘾君子。
02
那天之后,我意识到,必须要做出改变了。
儿子到底怎么从小学时的优等生,一步步都到了沉迷游戏的今天?
我想不通,但我能确定的是,如果再不改变,儿子就彻底废了!
我开始上网搜索青春期沉迷游戏、厌学叛逆该怎么办的内容,但都偏向理论知识,很难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
直到我了解并加入了“唤醒青春期孩子成长内驱力”父母成长训练营,才逐渐明白了儿子沉迷游戏的本质。
老师告诉我,所有沉迷游戏的孩子,都在寻找精神上的归属。
表面上看,孩子沉迷游戏是自甘堕落,不自律,让家长焦虑担心;但细究原因,是家长忽略了孩子沉迷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
“很多孩子都是从迷茫和无助开始,一步步走向沉迷的。
他们经历过挫败、责骂、不被理解,无法从真实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中,感受到爱和接纳,最后怀疑自己,自暴自弃。”
老师告诉我,如果孩子每天睁开眼,围绕的都是父母的指责和批评,学校的压力,那么他们就会去虚拟的世界里,寻找被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