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老师的分析,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也许,不是游戏夺走了我的孩子,而是我亲手把他推向了游戏。
一直以来,我都是那种传统的含蓄型家长,不擅长表扬孩子,赏识他的优点;
每天跟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作业做完了没有?”,“考得怎么样?”,“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尤其是升入初中后,儿子没有适应节奏,学习落了下风。
我却没有给予安慰和有效的帮助,反而还在用激将法,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
手机游戏,自然成了他孤独挫败时的那根救命稻草。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内疚不已。
事已至此,我怎么做,才能帮儿子走出困境呢?
老师告诉我,每一个沉迷游戏、厌学逆反、满身毛病的“熊孩子”,其实都在向父母求救,
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讲道理,也不是发脾气,而是在家长科学的引导下,想办法一起打败问题。
03
我把老师给的两条建议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很快看到了成效。
1、用新的习惯代替坏的习惯,让孩子得到现实关系的滋养
现在想想,儿子沉迷游戏,也是我一手造成的。
低年级时,因为我工作比较忙,因此每当儿子缠着我带他出去玩、给他讲故事时,为了安抚他,我经常会把手机给他,让他自己看一会儿。
等到后来,我想让儿子放下手机时,他已经深陷虚拟世界。
《习惯的力量》书中写道:任何一个习惯都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被另一个新的习惯所替代。
想明白之后,我决定跟孩子一起培养新的习惯。
因为儿子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正好我们所在的城市周围有不少名胜古迹,
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我带着儿子一个个沉浸式打卡。
平时,也陪着儿子看综艺和纪录片,努力去走近他感兴趣的那个世界。
虽然儿子的成绩没有明显的提升,但是丰富的精神世界,充实的假日安排,让儿子积极快乐了很多。
手机游戏再好玩,也是虚拟的,哪能跟真实的生活相比。
渐渐的,儿子也不怎么碰手机了,他兴奋的告诉我,历史太有意思了,“什么朝代,人名,故事,我看一遍就能牢牢记在脑子里,同学都说我有历史天赋。”
亲子关系日渐融洽,让儿子找到了归属感;同学的钦佩,又让儿子获得了极大的价值感,
在真实关系的滋养下,儿子再也不迷恋、依赖手机游戏了。
2、放下强迫手段,借鉴游戏设置,帮助孩子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心理学中有一个“禁果效应”,意思是,越被限制的东西,对人越具有诱惑力。
说白了就是:你越是禁止的东西,他就越要得手。
在孩子沉迷游戏这件事上,尤为明显。
反复说教、没收手机、训斥责骂......这些外在的手段,只能当下发挥作用。过几天,孩子又会重蹈覆辙。
所以,与其各种打压控制,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如结合游戏设置,把方法转移到学习上。
经过了解我发现,儿子沉迷的游戏中,有一个通关的过程。
先是一步步克服小的挑战,不断磨练技能,最终攻克终极任务。
这种设置让游戏一开始没那么难,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自信心会不断累积,最后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对于一个学习动力不足的孩子,我平时反复说教让他好好学习根本没用,因为他从学习中感受不到征服的快乐。
于是,在了解了游戏的机制和能带给儿子什么之后,我和儿子一起设置了通关计划,建议他把学习分成大任务和小任务。
以期末考试为限,往现在倒推,分解学习目标,每天完成几个小时的目标和任务。
整个学习的过程,尽量模仿游戏的设定,把没掌握的知识,当作待提升的技能。
一段时间后,儿子投入学习的时间果然长了,走神的频率也越来越低。
他对我说,之前一想到要追赶的内容那么多,一坐到书桌前就觉得心烦意乱,静不下心来学习。
现在用这种方法,他只需要想每天要完成的内容就可以了,上手难度低,抗拒心理和畏难情绪也就大大降低了。
04
就这样,我不断跟着老师学习,提升认知,总结经验,儿子也在正确的引导下,走进了良性循环。
两个月后的期末考试,儿子一举考进了班级前十,被老师在班级里狠狠表扬了一番,说他“潜力巨大,有拼搏精神”。
儿子回家后开心的不得了,晚饭都多吃了两碗。
饭后,他很快又坐到了书桌前,认真地学习起来。
儿子喜悦的神情、投入的背影,深深触动了我,哪一个摆烂的孩子,内心不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呢?
只是他们心智有限,不知该如何走出来而已!
《正面管教》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人父母,当我们发现孩子存在某种不良行为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该是愤怒、羞耻和绝望。而是要懂得,这里面至少有一半责任,是家长的。”
经历了这一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