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放弃了。” “我努力又能改变什么呢?” “算了,我永远都不可能做到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在孩子的口中听过这样的话?
在还没努力之前就判定自己做不到,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孩子在持续经历失败后,开始相信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处境。即使在有机会改变事态时,他们都显示出无作为、束手无策的样子。
这种心理,印度和泰国的驯兽师曾经利用过。
当驯兽师开始训练小象时,会用铁链把小象的一条腿绑在柱子上。
一开始小象会挣扎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试图挣脱绳子。但最终,它会安静下来,开始接受自己的活动范围。
当大象长大后,即使它已经强壮到可以折断铁链,却仍然不会去尝试。因为它以为挣扎是没有用的。
这就是大象养成了“习惯性无助”思维。
习惯性无助会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社交恐惧、拒绝付出努力等心理因素。
甚至也加大了当孩子成年后家庭暴力、酗酒、错误养育儿女等方面的几率。
所幸的是据研究证明,习得性无助虽然在成年后很难更改,但是我们却有办法阻止“习得性无助”在孩子的早期童年萌芽。
习得性无助的发现者,塞利格曼教授,称这种办法为——习得性乐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