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张家界,鸡冠蛇正在捕猎。
供图/视觉中国
蛇最喜欢在25~31℃的气温下活动,这也是端午期间驱蛇需求最旺的原因。
在白蛇故事影响下,很多人都会带着“蛇怕雄黄”的观念,选择在端午调一碗雄黄酒,让孩子拿一片艾叶,蘸着滴洒到房间的各个角落。
酿酒业也会在端午节进行趋避蛇虫、祛除湿邪的仪式。酿造酱香型白酒通常会选择在端午制曲。制曲前,酿造师会在盆中点燃柏香树枝、艾草,抬入曲仓进行熏仓,以求安镇土地,驱虫消毒。图为茅台举行的端午祭麦仪式。
供图/视觉中国
03 道教医学养生术
送雄黄酒走进民间
为了趋避毒虫疫病,更好地生存下去,自上古时代起,祷疾的习俗和仪式就已经形成了。这为雄黄酒的广泛传播添了一把旺火。
祷疾,就是祀奉神灵,以求辟除瘟疫。《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就是中国早期神话中掌管疾病疫疠的神灵,说明在上古时代,祖先们已经感受到了瘟疫的可怕力量。
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先民们只能寄希望于天道鬼神,形成驱邪避瘟的原始宗教仪式。秦汉之后,土生土长的道教接替原始宗教,承担起抚慰人心的职责。
三清宫位于江西上饶的道教名山三清山,因供奉三清尊神(清微天玉清境元始天尊、禹余天上清境灵宝天尊、大赤天太清境道德天尊)而得名。
供图/视觉中国
道教的诞生和发展,与瘟疫关系密切。瘟疫频发、兵荒马乱,东汉末年的动荡,催生了“五斗米教”。这便是道教的源头。
为了祛除瘟疫,道教形成了一套宗教仪轨,比如符咒、打醮等等。《肘后备急方》里就有条咒语,教人在河边拿块石头,口里念:“眢(yuān)眢圆圆,行路非难,捉取疟鬼,送与河官。急急如律令。”然后把石头扔进水里,转身就跑,千万别回头。
端午节的诸多风俗,都是为了在“恶月恶日”驱邪消灾、预防瘟疫,自然而然受到道教的影响。两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端午风俗,开始有道教的元素出现。北宋超级IP苏轼,就在一首《端午帖子词》中写到:“只应黄纸诰,便是赤灵符。”赤灵符就是当时端午节家家必备的道教符纸。
专家观点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时间有吉凶,行为有宜忌,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岁时观念。
中国传统岁时系统的精神基础,是颇具神秘色彩的阴阳五行说,由此衍生出的岁时避忌观念日渐形成民众时间观念的核心,大到婚丧嫁娶、造屋买田、祀神求福,小至沐浴裁衣、砌灶安床、出门还家,无不卜日择吉。
“宜”与“忌”,“吉”与“凶”,“柔”与“刚”,“良时”与“恶日”。中国人赋予了时间不同的伦理意识。
这里的伦理不是指一般的人伦,是指人们对生活中的时间特性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评判。
人们赋予时间伦理意义的主要目的在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里的自然是神化了的自然,它是以神灵、祖先、鬼魅的面目出现,人们依据时序发明了序列节日,以不同的节日主题协调不同的人神关系、解决不同的生存需求。
但这非道教仅有的手段,它有一套“组合拳”。
在诞生之初,道教就讲究“以医布道”。对于防治瘟疫,道教医学特别有一手。《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千金方》等道教医学著作,都对瘟疫进行了专门论述,收有防治瘟疫的药物及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