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
本报记者 张 芳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 黎小妍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赵同峰
编者的话:据史料记载,四千多年前人类就有利用植物治疗疾病的历史,到现在,天然植物仍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源自植物的药物,曾大大提升人们的平均寿命,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有四大药物,可谓是里程碑式的“神药”。
青蒿素,蒿草是最大功臣
公元前340年,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确说,青蒿能“治疟疾寒热”。但它真正走进人们视线,并与治疟疾相关联,则得益于屠呦呦和众多专家的不懈努力。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地恶性疟疾流行,恶性疟原虫也开始对氯喹等抗疟药产生耐药,军队因此出现严重减员。当时的越南*向我国求援,希望能解决这一难题。此后,一个代号为“523”的研究项目正式开展。
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后,与同事一起查阅了大量药方。当时,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筛选出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开始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并走访老中医,进而整理出一个包括640余种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1971年,她改进提取方法,用沸点更低的乙醚代替乙醇作提取液,最终得到了青蒿提取物。1973年,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其正式命名为青蒿素。
2004年,全球的医疗机构开始认可将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它逐渐替代奎宁和其他药物,成为抗疟药物的首选。2015年,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功效:抗疟疾。另有研究发现,青蒿素对治疗肺动脉高压、糖尿病、真菌感染以及免疫调节等也具有一定作用。
阿司匹林,柳树皮里的退烧药
公元前的古苏美尔人曾在泥板上记载用柳树叶治疗关节炎的功效;古埃及人的《埃伯斯纸草文稿》中,也有“干柳树叶可止痛”的记载。几千年后,当人们将目光从柳树叶转移到柳树皮时,阿司匹林的雏形便诞生了。
19世纪20~50年代,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士的研究者陆续从柳树皮中成功提取水杨酸,用于治疗发烧和疼痛。但这种提取物有一个显著缺点,就是味道很糟糕,且对肠胃刺激大,许多患者甚至认为服用它比忍受病症更痛苦。直到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给水杨酸分子加了一个乙酰基,发明了乙酰水杨酸,上述问题才得以解决。乙酰水杨酸就是阿司匹林。
据称,霍夫曼的研究动力来源于父亲服用水杨酸时对药物强烈味道和副作用的抱怨,他的父亲因此也成为了最早尝试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1899年,临床试验获得成功后,阿司匹林进入市场。
1971年,英国科学家约翰发现阿司匹林还能预防血小板凝结、减轻血栓风险,并因此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
功效:1.防血栓。阿司匹林肠溶片可降低心绞痛、急性心梗、短暂性脑缺血及继发脑卒中风险;术后可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2.解热镇痛。阿司匹林是应用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可用于发热、疼痛及类风湿关节炎等。
3.其他。1989年发现阿司匹林可延缓痴呆症进程;1994年被用于治疗孕妇先兆子痫;1995年研究发现,它能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等。
二甲双胍,山羊豆里的噬糖者
看起来好像化学制剂的二甲双胍,来源于一种天然植物——山羊豆。山羊豆原产于欧洲、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又被称作山羊芸香、法国紫丁香、西班牙红豆草等。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已将山羊豆的地上部分作为草药用于缓解多尿,这正是糖尿病典型症状之一。经过不断探索,科学家发现其中能够缓解症状的有效成分是山羊豆碱。但山羊豆碱的毒性太强,并不能直接用于临床。
为突破这一障碍,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其化学结构,最终确认,真正起降糖作用的是两个相连的胍环,也就是人们说的“双胍”。1921年,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首次合成二甲双胍,明确了这种化合物的降糖作用。
二甲双胍的应用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就在它问世后一年,胰岛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对医生来说,胰岛素的神奇疗效远远超过了从植物中提炼出的“双胍”,双胍类药物一度被遗忘。
1957年,法国糖尿病学家斯特恩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了二甲双胍的降糖功效;同年,二甲双胍在法国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1958年,二甲双胍在英国获得使用批准。斯特恩将该药命名为“Glucophage”,意为“噬糖者”,此名被沿用至今。
功效:1.治疗2型糖尿病。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除存在禁忌证或无法耐受外,2型糖尿病患者均应优先使用二甲双胍,并推荐全程用药。
2.其他。近年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对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它还有助于降低骨折风险;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方面,二甲双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奎宁,金鸡纳树上的抗疟药
传说,几个世纪以来,南美印第安人一直使用金鸡纳树皮治疗发烧。这是一种生长于安第斯山脉的高大乔木植物。科学研究表明,金鸡纳树的树皮及根、枝、干中含有25种以上的生物碱,特别是树皮中生物碱的含量最高,干树皮中含有7%~10%的生物碱,其中70%是奎宁。
有关金鸡纳树最出名的一个故事,发生在400多年前。当时,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没想到在踏上这片瘴气蒸腾的大陆后,很多人患上了严重疟疾,其中就包括西班牙驻秘鲁总督夫人安娜(Ana Chinchón)。病危之际,一名印第安姑娘为总督夫人偷偷送去金鸡纳树皮研磨成的粉末,安娜转危为安,便将这种树皮引入欧洲。据称,在1742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就是根据上述故事,将该树命名为金鸡纳树(Cinchona)。但实际上,早在总督夫人踏上南美大陆之前的17世纪初,西班牙人就将金鸡纳树的树皮带回了欧洲,只是当时仅在小范围内传播。
1817年,法国药剂师首先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得到了奎宁单体。因天然奎宁来源有限,远不能满足民间治病所需。17世纪末,奎宁由欧洲传入我国,曾被称为“金鸡纳霜”。直至1945年,奎宁实现人工合成,产量才有了保障。但随着其他副作用较少的药物,如氯喹、羟氯喹的研发,奎宁逐渐在临床上被取代,现在已不常用作抗疟药。
功效:用于对耐氯喹恶性疟、脑型疟、间日疟等的防治。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