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边链接,听课程音频:[呲牙]
第58 讲 化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竹黄、昆布、海藻
川贝
川贝母下面大家翻在287页,继续介绍化痰的药。后面这些都是属于清热化痰的药,先开始介绍川贝母。川贝母的植物来源它也是多机元的,我们书上收载了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和这个梭砂贝母四个不同的种。那么这些不同的种呢,它商品药材里面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什么炉青贝,或者松贝、青贝这样的一些名称,但是它都用于商业上。但是在处方的时候,一般都称为川贝母。
那么川贝母呢,它用的就是这个百合科这几种植物的鳞茎,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外面的一个大的鳞片,里面一个小的鳞片,紧紧的把它包裹在里面,就是所谓的这种怀中抱月,一个典型的性状特征。那么这个贝母呢,个头比较小,有的可能整个这个高度还不到一公分,很小的,上面是尖的,所以有的又把它称为尖贝。在本草学当中,传统从《神农本草经》开始用的贝母,主要就是指的川贝母这几个品种,等同的入药使用。
那么这个川贝母呢,是一个清化热痰的药,它对于肺来说,它主要就表现为清肺祛痰,也称为清热祛痰,它主要就用于肺热咳嗽中的热痰的咳嗽。但是川贝母又是一个甘润的(药),药性偏于甘润,所以又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所以相对来说,它更适合治疗阴虚的肺热燥咳,这是它最佳的主治。对一般的肺热咳嗽痰热壅滞在肺,也是可以用。我们后面讲浙贝母,那相对而言呢,这个就是浙贝母的优势,那川贝母相对浙贝母而言,主要就是它的甘润的性质,它主要用于阴虚的燥咳,虚证,偏于虚的。
另外,也能消痰散结,用于瘰疬、瘿瘤或者乳痈这一类,广义的痰,有消痰的作用,它能清热消痰。但是,临床上一般不会用川贝母,因为这个功效和相应的主治浙贝母也有,浙贝母因为药源比较丰富,价格也比较低廉,而且作用还强一些,所以一般不会考虑使用川贝母。这个川贝母因为它主要产在四川的西部,或者西北部,就相当于现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就是九寨沟,这样的地区为主。
另外,比如说甘肃、云南,也是在部分地区。另外,还有西藏、青海的少数地区也有少量的出产,但是主产地在四川,所以统称为川贝母。它一般都是产在海拔比较高的这种高原的草地上,一般都可能在三千多公尺以上,采挖很困难,分布的范围也比较小,而且也是野生的,所以价格比较昂贵,在临床上主要就用它的比较有特殊的地方,就是它的润肺止咳,当然也能够祛痰,所以用于这种阴虚燥咳,痰比较粘稠,不容易咯出的这种情况。这是关于川贝母的简单情况。
浙贝母:下面我们和浙贝母对照,来加以一定的说明。这个浙贝母呢,因为它主要产在浙江,浙江又以像山地区为主要的集散地,所以有的书上把它叫做象贝,就是浙江的像山。另外,浙贝母的鳞茎比川贝母明显的大得多,一般大的鳞片可以有三四公分,所以有时候又把这个浙贝母叫做大贝,因为它的个头比川贝母明显的大,称为大贝。
这个浙贝母和川贝母都能够清热化痰,对肺来说,都能够清肺祛痰,也有明显的止咳作用,这是相同的。川贝母、浙贝母都能够清肺祛痰止咳,都能够治疗肺热咳嗽痰多,或者热痰咳嗽。但是川贝母呢,偏于甘润,浙贝母偏于苦泻,它的苦寒性质要强一些。所以在相同当中,川贝母就长于润肺止咳,就是刚才讲的;而浙贝母呢,就偏于清泻肺热,就是痰热壅肺,偏于实证的。
所以在内伤咳嗽当中,如果出现了阴虚燥咳,以川贝母为主。如果是外感咳嗽,兼有痰热壅滞的,那么应该主要选浙贝母。这是在相同之中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另外这两个药都能消痰散结,用于广义的痰,尤其是痰核凝结,形成的瘰疬、瘿瘤,以及疮疡肿痛,因为浙贝母的苦泻的作用比较强,所以消散痰结的力量也优于川贝母。刚才讲这个川贝母很少用,相对川贝母来讲,浙贝母长期是人工栽培,产量比较大,价格比较低。
到目前可能浙贝母的价格也就是川贝母的十分之一左右,在用于第二个功效和相应的主治上的时候,当然用这个价廉物美的,肯定是选浙贝母。所以这个川贝母呢,只有这个理论上的意义,但是我们在学的时候,要知道它有这个功效,它是可以用的,只是因为药材的原因,它不常用而已。这样子就把这个川贝母和浙贝母区别开来了,它们关键就是一个甘润和苦泻的问题。这个从性能方面来说,这个是区别这两个药主要的要点。
另外,这两个药现在的文献上都属于十八反的内容,都认为不能和乌头配伍在一起使用的。但是最早十八反出现是在《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的时候,用的是川贝母。现在经过多方面的考证,浙贝母是在明代才开始使用,现在浙贝母的出处在目前的教科书上不太一致,我们现在这个书上浙贝母的出处是《本草正》,这是明确的在本草学里面提到了浙贝母这个名称的,最早的是在这个《本草正》,张景岳的。
浙贝母
有的教科书上它写的是另外的书,但是另外的书它不是本草书,它比这个《本草正》略早一点。但是我们这个书一开始的时候体例里面就有一个规定,药的出处是以本草专著为准,如果不是本草专著,很多药在其他的著作里面,尤其是在中医学的著作里面,可能还会更早的有记载。
比如说我们后面马上在止咳平喘药当中的洋金花,它最早的记载是《本草纲目》,本草专著,在元代的《世医得效方》,那天我讲过,已经开始使用,中间相差也有很长的时间。另外,比如说明代的一个本草书叫做《质问本草》,当时是日本的一些学者到中国来,对本草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中国的一些本草学家或者医学家回答问题的一个记录叫做《质问本草》。
那么《质问本草》里面呢,那个描述有一种大的贝母使用,其实指的就应该是浙贝母,但是它里面没有明确的提出,那个个头大的贝母就叫浙贝母,但是也不能就以这个《质问本草》为准,所以我们仍然选的是这个《本草正》。
这个就是目前通行的中药教材它有不同的版本,所以有的书上它不是《本草正》,我把这个作一个说明,今后大家查阅资料的时候知道这么一回事。另外的那个教科书上它不是本草专著,而且还不是医学著作。
这个浙贝母是明代才开始使用,提出十八反的时候没有这个药,但是现在一般都公认了它也属于十八反,所以我们也要要求。但是这个要求有没有道理?那现在讲不清楚,因为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就是川贝母为什么不能和乌头用都还有待于研究。
后来才用的浙贝母,不和乌头同用,那就更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它应不应该是十八反的内容?现在都应该提出怀疑。但是因为现在的《药典》、每一版教材的中药教材因为都提到了十八反,所以今后在考试当中也是要求浙贝母是反乌头的。这是关于两种贝母。
瓜蒌:下面一味药,瓜蒌。它来源于葫芦科的多年生的草本藤本的植物,这个瓜蒌就是它结的成熟的果实,这种植物就叫栝楼。那么这个葫芦科的植物大家非常熟悉,我们蔬菜里面的瓜类,比如说南瓜、丝瓜、冬瓜、苦瓜这一类,这个瓜蒌就像那个丝瓜,很类似的,很长的藤,上面结的果实成熟了以后,整个统称叫瓜蒌。
那么瓜蒌呢,它的组成部分通过我们生活常识,是不是应该有三个组成部分?比如说我们吃西瓜、苦瓜、南瓜,我们见得很多了,这个葫芦科的果实,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它的果壳,果皮,就是外表,这是一个部分。另外里面呢,有那种扁圆的种子。还有果壳和种子之间,有果肉,或者果瓤、瓜瓤。
比如我们吃西瓜,吃掉的那一部分,红的,或者这种黄的一部分;南瓜,南瓜的种子长在里面那一部分,瓜瓤的,所以应该有这三个部分。整个瓜蒌把它采摘下来,在药材里面就叫做全瓜蒌,它保留了这三个完整的部分:果皮、果瓤和种子。但是里面那种果瓤呢,有的时候不容易保藏,不容易干燥,它含糖分也比较高,所以经常在贮藏的过程当中霉变,影响药材的质量。所以现在的商品药材当中,全瓜蒌不多,很少有。
但是在一些古方上,开处方的时候药名里面强调要用全瓜蒌,全瓜蒌就是多了一个果瓤。这个果瓤是不是有特殊的作用呢?现在也不清楚,不是很明确。但一般这个药材就分两个部分来入药,一个是用它的果壳,称为瓜蒌壳,或者有的称为瓜蒌皮。里面的种子呢,称为瓜蒌仁,或者瓜蒌子,比较规范的名称是瓜蒌壳和瓜蒌仁用得更多。这两个部分它都是清热化痰的药,清热化痰的药它也是(能)化痰,包括了祛痰和消痰两层意思。
对于肺来说,瓜蒌壳和瓜蒌仁都能够清肺祛痰,都有明显的清泻肺热和祛除肺窍的热痰。所以在临床上,都可以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常常和同类的药,或者清肺热的药物配伍在一起。比如配伍前面的浙贝母,还有我们前面清热泻火药当中学过的天花粉。天花粉就是瓜蒌长在下面的根,块根,它(是)同类的,都有一点清肺祛痰的作用,它也可以配伍在一起使用。或者知母、芦根,这些都能配伍。这是对于肺,这是相同的。
那么不同的呢,就是瓜蒌仁它也有一点偏润的,也有一点甘润的性质。所以说它不但能够用于肺热咳嗽,对于肺燥咳嗽瓜蒌仁也比瓜蒌壳更加适合一些,这种燥热咳嗽,痰比较干燥的,瓜蒌仁可以使用,但是它的甘润的性质不如川贝母,是偏于有这方面的倾向性。就是这两个部分相对而言,在同中有一点细微的区别,这是对于肺来说,用它的祛痰的作用。
瓜蒌
另外,它也能够消痰,瓜蒌的消痰呢,主要是消的胸中的凝痰,凝结在胸中。这个痰浊凝结在胸中,那就会出现闭阻胸阳,胸阳就不通,很容易就出现心脉闭阻,出现胸痹,胸闷胸痛。所以这个瓜蒌治疗胸痹的疼痛,能够收到宽胸散结的这样一个效果都与它的消痰作用有关。痰浊凝结,阳气闭阻,所以它常常和薤白配伍在一起。
那么薤白呢,宣通阳气,调畅气机。这个瓜蒌呢,主要就是消散痰凝。所以痰凝气滞,胸阳闭阻而引起的胸痹,胸闷,胸痛,那么就用瓜蒌、薤白为主的一类方剂来治疗,它们有一个协同的作用。所以这个宽胸是(与)消痰相关的,因为瓜蒌是一个化痰的药,所以来解释它的机理的时候,往往把它化痰作用和宽胸联系在一起,这样解释。
实际上现代研究很清楚,就是它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所以对冠心病心绞痛这一类的胸痹有治疗效果。实际上它和真正的痰是不是完全是相关呢?那是前人的一种解释方法,是按照中药的理论。因为它是一个化痰药,认定了它有化痰的作用,那么它就也应该消痰。所以它既是一个祛痰的药,也是一个消痰的药。
消痰主要是解释它对胸痹的治疗,它疗效凑效的机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也是可以的。那么对于宽胸散结这个功效呢,认为瓜蒌壳的作用就优于瓜蒌仁,所以用瓜蒌壳的比较多一些。当然瓜蒌仁也有,作用要微弱一些。但是瓜蒌仁呢,因为它是种子类的药材,含有比较多的脂肪油,对于肠的刺激(还是)比较明显的,增强肠的蠕动,所以它也是一个比较常用的一个润肠通便的药,那么用的是瓜蒌仁。
学了以后呢,一个重点就是要把瓜蒌壳和瓜蒌仁的异同要作一个简单的比较。相同的呢,瓜蒌壳和瓜蒌仁都能清肺祛痰,都可以用于肺热咳嗽,但是瓜蒌仁微微有一点甘润的性质。如果是燥热咳嗽,那比瓜蒌壳更为适宜一些。另外两个药都能够宽胸散结,它通过消痰的作用,治疗痰浊闭阻胸中,胸阳不通而引起的胸痹疼痛,在这方面瓜蒌壳的作用优于瓜蒌仁。
另外,瓜蒌仁能够润肠通便,对于肠燥便秘常常和其他的润肠通便的药配伍在一起使用。另外瓜蒌仁和瓜蒌壳在使用注意当中,都是十八反的,这个需要注意一下。这是关于瓜蒌。贝母,不管浙贝母、川贝母,和瓜蒌都是这一章当中比较重点的,要求掌握的药。
竹茹:下面三个药,与竹类有关的,第一个是竹茹。这个竹茹在民间或者在一些中药书上又叫做竹二青,就是禾本科的乔木或者灌木竹类,南方地区很多,当中(有)很多竹,比如说青杆竹、大头典竹,或者其他的,比如说甘竹、淡竹,很多种竹。
轻轻的把它茎的外面翠绿色的这层表皮把它刮掉不用,因为它裸露在空气当中,很多灰尘或者一些虫附着在上面,所以轻轻的把它刮掉,也是为了保证这个药材比较干净。当然刮的不多,微微的一点。
然后把里面的仍然是青色的用刀把它刮成很柔的这样很薄很柔软的(纤维),这样把它卷成团状,在中药里面使用,这个就叫做竹茹,所以也叫竹二青,本身要这个青绿的。像这种完全是里面白的了,就不能够作为竹茹用了。所以用的应该是有绿色这个部分,还是比较浅表的,它的茎上,这是竹茹的药材。
竹沥:第二个药的药材,竹沥。竹沥是竹类当中的一些品种,但具体品种我们不要求,比如说淡竹,或者青杆竹。当然青杆竹和淡竹它都可以作竹茹用,这是相同的。那么这样的一些竹呢,把它的茎砍下来以后,在火上去烤,这样去烤。
烤的时候尤其它新鲜的时候,比较幼嫩,比较新鲜的时候,那个刀砍断的地方它就有液体从那里流出来。当然这个流是非常缓慢的,有的时候点点滴滴的这样滴出来,所以这个沥就有这种点滴的流出来的意思。它是从竹的杆,或者就是茎里面(把)它的液体收集起来,这是一个液体的药,称为竹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