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对细胞膜化学成分的表述,最全面的是( )
A.脂肪、蛋白质、糖类 B.脂质、糖蛋白
C.蛋白质、脂质、糖类 D.脂质、蛋白质
2.对于同一棵玉米来说,下列细胞中,其细胞膜的成分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是( )
A.导管 B.根成熟区细胞
C.茎表皮细胞 D.叶表皮细胞
3.心肌细胞和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在细胞膜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A.磷脂的含量高低
B.蛋白质的含量及种类不同
C.糖类的含量及种类不同
D.脂质的含量及种类不同
4.将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再进行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与这种现象密切相关的细胞膜成分是( )
A.蛋白质 B.磷脂分子
C.糖蛋白 D.糖脂
5.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
B.蛋白质分子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C.膜物质是固定不动的
D.膜物质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
6.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B.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蛋白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7.人体白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壁,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这个过程的完成依靠细胞膜的( )
A.选择透过性 B.保护作用
C.流动性 D.扩散
8.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用下列细胞作实验材料,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
A.人的肝细胞
B.蛙的红细胞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大肠杆菌细胞
9.荷兰科学家为研究细胞膜中脂质分子的排布方式,用有机溶剂抽提哺乳动物一定量血液中的红细胞膜中的脂质,进行相关测定。部分实验内容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动物 | 红细胞总表面积 (用a表示) | 提取脂质被铺成单分子层的 面积(用b表示) |
狗 | 31.3 | 62 |
羊 | 2.95 | 5.9 |
兔 | 5.46 | 10.2 |
人 | 0.47 | 0.92 |
回答下列问题: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研究细胞膜中脂质分子分布的理想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放入________中,一段时间后细胞将________。
(3)经过(2)的实验步骤后,可用________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A.静置1分钟 B.加热至沸腾
C.适当转速离心 D.用纱布过滤
(4)若要得到一定量血液中红细胞的总表面积数据,首先要通过测定得到________________和单位体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这两个数据。
(5)本实验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级考选学做】(学业水平三、四)
10.科学家常用冰冻蚀刻技术观察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分布和膜面结构。下图是利用冰冻蚀刻技术观察到的细胞膜,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PS侧表示细胞膜外侧
B.该图表明细胞膜是不对称的
C.EF和PF侧均为磷脂层的疏水侧
D.由图可知,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11.据最新研究发现,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造成色斑的主要原因。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这为美容研究机构带来了福音。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细胞膜的哪项功能( )
A.细胞膜中磷脂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D.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为磷脂和蛋白质
12.如图表示各种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含量,图示能说明的是( )
A.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质和糖类
B.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C.细胞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多
D.蛋白质在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
13.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当温度增加到15 ℃以上,细胞膜的流动性发生变化
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
C.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
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14.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成分,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________;②被漂白区域内外________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________作用,该结果支持第(2)中的推测________(填“①”或“②”)。
(4)由图2可知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________,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________________。
(5)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
【素养养成练】
15.为探究温度对膜通透性的影响,取质量和形态相同的两块马铃薯进行对照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如下:
在40 ℃时,随着时间增加,马铃薯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渗造成的。
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并回答问题:
实验原理:
随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渗,会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溶液电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电导仪非常灵敏,空气中的CO2、温度会影响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与药品:电导仪、恒温水浴锅、烧杯、量筒、洗瓶、滤纸、蒸馏水。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10 mL蒸馏水,编号为A、B、C、D;
第二步:取2块质量为10 g且形态相同的马铃薯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三次,用滤纸将水吸干,再分别放入A、B两烧杯中,C、D两烧杯作为对照;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1.5 h后取出烧杯中的马铃薯,使烧杯中的溶液保持或恢复至20 ℃;
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实验步骤中设计C、D组作为对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