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失眠大多是因为阳不入阴,半夏在夏至过后开始生长,而夏枯草则在夏至后枯萎。半夏属于阳性,夏枯草属于阴性。半夏和夏枯草的配伍正好符合天地间阴阳盛衰的自然规律,并与人体营卫循行的节奏一致,所以改善失眠。
《医学秘旨》也记载:“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半夏枯草汤经过上千年的实践,都证明它确有疗效。并且半夏化痰,降逆,止呕,夏枯草清肝泻火,而肥胖者多有痰湿,所以对于伴有三高,肥胖的失眠患者有很好的效果。
半夏在夏天七八月份采收,七八月份正是夏至之后,一阴生的时机。故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能调和阴阳。正如清代邹澍《本经疏证》所云:“半夏味辛气平,体滑性燥,故其为用,辛取其开结,平取其止逆,滑取其入阴,燥取其助阳。而生于阳长之会,成于阴生之交,故其为功,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则《内经》所谓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为不寐,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是也。”
如《灵枢·邪客》曾以半夏治疗目不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夏枯草出自《神农本草经》,于夏季见其果穗棕红或发枯时采收,然后晒干。此草夏至后即枯,故名夏枯草。夏枯草得夏天至阳之气而长,后世多以之治疗失眠。
如《本草纲目》曰:“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草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再如《重庆堂随笔》云:“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尤甘,入药为胜。”失眠一症,中医认为是阴阳不相交通导致。半夏、夏枯草二药伍用,调和肝脾,交通阴阳,顺应阴阳变化规律,可治疗失眠,尤其是痰热内扰者,更为有效。《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云:“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陆定圃并作解释云:“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夏枯草“四月采收,五月枯”,《本草纲目》记载夏枯草为“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而半夏生长在夏至以后,“五月半夏生”,此时正是阴阳二气的盛衰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阴气渐渐在地下开始萌动,故古人谓夏至一阴生。半夏、夏枯草配失眠,配伍正顺应了天地间阴阳盛衰的自然规律,也暗合了人体营卫循行的节律,因此治疗失眠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夏枯草由阳归阴,半夏引阳入阴,顺应天地阴阳盛衰交替。睡眠正需要阴阳交合,这种借助自然现象来改变人体阴阳偏颇,是天人合一的表现。
半夏性味辛温,入脾、胃经。秉火之气而生,得金之气而成,由阳渐入阴中。但凡阳不入阴之疾皆可疗之,如失眠,胸中痰满,寒饮内发,头眩眉枝骨痛,均可得其气而破阴入阳。
夏枯草性味苦辛、寒,入肝、胆经。生于冬末,长于三春,是正得水木之气,遇夏则枯,木当火令,其气委顿,故用以退泄肝胆两经之火。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甚者,神效,以阳治阴也。(本草纲目)”功效甚卓。二药相配为治疗失眠常用要对。
夏枯草“味微苦微辛,气浮而升,阴中阳也”(张景岳)。《本草通玄》谓之“补养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半夏降气和胃,二者相伍能够调节气机,使清升浊降而不扰神,神安则寐。除此之外,半夏、夏枯草皆能化痰,适当配伍尤其对痰热之失眠亦是良药。
常用剂量:姜半夏10克,夏枯草15克,水煎服。
半夏化痰湿,治恶心,呕吐,夏枯草清肝,解毒,治疗头晕等。因此临床遇到失眠,舌苔厚腻,伴有恶心呕吐,脾气急躁,头晕头疼,皆可以这个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