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刚要睡着的时候,莫名其妙的腿就蹬了一下,然后自己就被吓醒了,有些人醒后还会感觉心在砰砰跳。这种现象被称为“入睡抽动”,也叫“临睡肌抽跃”,当然叫什么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呢,难不成真的是大脑以为你快死了而触发的挽救措施吗?
入睡抽动是怎么回事?所谓入睡抽动,就是指人在即将入睡时,肌肉的不自主抽动,而且通常会伴随着一种跌落或踏空的感觉。有数据表明,大约70%的人在睡梦中抖过,也就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其实入睡抽动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 网状激活系统出错:该系统是大脑中控制清醒和睡眠状态转换的部分。在个体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时,心跳减慢、体温下降、呼吸变缓,肌肉也会随之放松。网状激活系统负责控制这一转换过程,入睡抽动可能仅仅是网状激活系统数据出错时产生的一种副作用。
- 大脑产生坠落错觉:这种更有趣的解释认为,人脑是基于爬行动物的大脑进化而来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动物的应激反应模式。肌肉彻底放松时,大脑会基于这一应激反应模式以为我们在自由坠落。出于保护自身的需要,大脑指挥全身肌肉马上行动,试图在下坠的过程中抓到什么东西。于是,本已放松的肌肉会突然收紧,导致入睡抽动。
- 大脑在学习:事实上,除了众所周知的“入睡抽动”,非快速眼动睡眠第二阶段出现的“睡眠锭”也可能会导致“肌肉颤搐”。睡眠锭是多见于丘脑和大脑皮质的一种特殊的脑电波,其具体表现为脑电波突然出现大幅剧烈震荡,此时可能伴随身体局部肌肉的突然抽动。睡眠中的肌肉抽搐在婴儿身上更常见。研究者认为这是大脑在学习或巩固神经与肌肉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一过程在没有外界刺激干扰的睡眠时更容易完成。另有研究发现,睡眠锭的出现有助于将新信息与现有知识进行整合,这也为“抽搐睡眠学习”假设提供了一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