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寒风呼啸,空气干燥,手上的皮肤却似乎成了“重灾区”。不少人发现,自己的手掌开始干燥、起皮,甚至裂得像“龟背”一样,疼得不敢碰水!
这种现象,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尤其是老年人,更是深受其害。为什么冬天总是让我们的手掌“难堪”?
手干、起皮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健康隐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
手掌干燥起皮,冬天确实是“帮凶”,但它绝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医学研究表明,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像一张复杂的“健康网络”,稍有疏忽就可能“脱线”。
1.皮肤屏障的“防护墙”崩塌人的皮肤,就像一座天然防护墙,有一层薄薄的“砖瓦”——皮脂膜,主要由油脂和水分组成。这层膜不仅能锁住皮肤内部的水分,还能抵御外界的刺激物。但到了冬天,这个“砖瓦”却容易“罢工”。低温和干燥的空气会加速皮脂的流失,皮肤屏障也变得脆弱,水分蒸发得飞快,最终导致干燥、起皮。
举个形象的例子,皮肤屏障就像一个保温瓶,平时能把水分牢牢锁住。但冬天来了,保温瓶的盖子松了,水分自然“溜之大吉”。
年轻人的皮肤细胞更新速度快,自我修复能力强,就算偶尔干燥,抹点护手霜也很快能恢复。但老年人的皮肤却不同。随着年龄增长,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功能逐渐退化,皮肤里的“保湿因子”含量也大幅减少,变得更加干燥、脆弱。
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皮肤的含水量比年轻人低了将近三分之一,再加上新陈代谢慢,干燥起皮自然更容易“找上门”。
3.频繁接触刺激物:手掌的“超负荷工作”平时要干家务、洗碗、拖地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频繁接触洗洁精、肥皂等化学清洁剂,手掌的皮肤就像被“刷锅”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被洗掉皮脂保护层,干燥起皮随之而来。有些人甚至会发展成接触性皮炎,手掌不仅干裂,还会红肿、发痒,严重时甚至渗出液体,着实让人“欲哭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