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视频制作:于梅君
作为一种方便食品,自热米饭、自热火锅等越来越受到年轻人欢迎。不过,有传言称,自热米饭里的米并非“真大米”,而是“人造米”,这让不少消费者感到震惊:“大米还能有假?”那么,自热米饭的米和我们平时吃的米有什么不同?吃自热食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自热米饭的米,确实不是真大米
在做饭或点外卖不方便时,自热米饭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但其成分近日却引发热议。“自热米饭的米不是真大米”这一话题,还一度登上热搜。
一些吃过自热米饭的人表示,米粒颗颗晶莹剔透,透着一种塑料感,没有嚼劲、不够香。真大米要煮半小时才好,自热米饭加热十几分钟就能吃,怎么看,都透着“假”。那么,自热米饭的米和我们平时购买的米有啥不同?
上海市场监督公众号曾发文科普,所谓自热食品,是指不依赖电、火等方式加热,而用自带发热包加热的预包装食品。只需将特制的发热包放在食盒底部,用一杯凉水,即可制作出热气腾腾的美食。
自热米饭里用的“米”,确实不是“真大米”,而是人工生产的“再造米”,也叫“*米”、“复合大米”、“再制大米”等。相较于真大米,“*米”成分表里往往会写着:大米、食用玉米淀粉、魔芋精粉、水、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磷酸二氢钙等。
“再造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首先是将天然大米加入少量水,蒸煮至即将成熟的状态,随后进行脱水、烘干、磨末等工序,加入一些淀粉或食品添加剂,乳化粘合后,再重新压制、抛光成米粒的样子。
自热米饭为何要大费周章地使用“再造米”?自嗨锅创始人蔡红亮曾表示,如果直接使用天然大米,以加热包的热量很难将其做熟。因此,目前自热米饭行业大多采用“复合米”,那些看似生的硬米粒,是经过熟化处理后包装的,在食用时,只要加入少量水,短时间加热即可食用。
其实,天然米和再造米从外观上就能区别开。天然米胚芽脱落时,会在米粒上留下一个小缺口,再造米则没有;天然米的米粒大小不均匀,而再造米的均匀度很高,看起来就像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
“人造”的自热米饭有营养吗
既然自热米饭中的米不是真大米,吃起来还有营养吗?会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上海辟谣平台曾采访过多名业内人士,专家均表示,别被“人造大米”的名称所误导,“再造米本质上也是大米,这是一种成熟的食品加工工艺,不用太担心。”只不过,工业化生产的米,与天然米在口感、香味、形状、营养构成上稍有差异,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选购。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专家介绍,再造米一般会选用精白米和淀粉作为原料,由于加工温度会超过160°C,所以会损失一定量的B族维生素和一些脂溶性维生素,蛋白质类的营养物质也会有所下降,但不至于让再造米跟精白米产生本质上的差别。
一般大米营养单纯,其中70%~80%的成分是淀粉,少量是蛋白质,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如果在“再造米”过程中,加进一些富含微量元素的杂粮等其他原料,营养反而会更全面。
再造米中的添加剂对健康有影响吗?“单双甘油脂肪酸酯,是一种乳化剂,广泛用于糕点等食品中,可用于改善口感。添加淀粉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善口感。磷酸二氢钙可以改善食品的黏着力和持水性,属于一种稳定剂,也常用于米面制品。”浙江大学营养学教授沈立荣表示,糖尿病患者及血脂异常者,应尽量少摄入含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的食物。“这类物质会使患者体内脂肪酸含量增加,有一定的升高血脂、血糖作用。”
有数据显示:同款天然大米的GI值(血糖生成指数)是89.5,再制米的GI是95.4。研究人员推测,挤压过程导致淀粉分子间的氢键断裂,导致降解和部分糊化,增加了淀粉对消化酶的敏感性。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就要注意了。
此外,因为淀粉结构变化,*米反倒更容易消化。所以,很多人感觉吃了同样分量的自热米饭,没有真大米“扛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