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荠菜也并非像大众认为的那样,是纯天然无公害的。荠菜叶片上的绒毛,就像一个个小 “吸尘器”,疯狂地吸附着汽车尾气中的重金属。而普通的清洗,仅仅能去除 20% 的重金属。要是长期吃这种 “野生” 荠菜,对于还处于生长期的儿童来说,可能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导致智商降低。同时,也会让体内血检中的血铅超标,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不过,只要注意不摘公路边以及垃圾场这类地方的 “野菜”,用流水清洗 3 遍后,再用小苏打浸泡 10 分钟,就能大大降低其中所含的威胁。并且,一定要牢记,不能采摘野生荠菜,人工筛选种植的荠菜,其重金属含量只有野生的十分之一,要安全健康得多。
春菜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这既得益于它们独特而丰富的营养价值,也离不开供应链升级和消费文化变迁的共同推动。但并非所有春菜都适合长期大量食用。上述这些风险,只要我们注意,还能安全健康地享用美味。可有些品种,却含有对人们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的特殊成分,甚至有可能致癌,而且不像其他春菜那样容易避开。
二、这种菜长期大量食用,或有致癌风险
蕨菜会致癌,这和它自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脱不了干系。这种毒素叫原蕨苷,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 2B 类致癌物,如同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手”。原蕨苷在蕨菜的根、茎、叶等几乎所有部位都有分布,尤其是在嫩叶中的含量较高。这可就麻烦了,喜欢吃蕨菜的人,不管食用哪个部位,都难以避免摄入这种致癌成分。而大多数吃春菜的人,往往更钟情于它们鲜嫩的叶子部分,这就使得患癌症的风险增加了。原蕨苷的致癌性,与其化学结构紧密相关。当它进入人体后,在消化道内会摇身一变,成为一种强效的 “DNA 破坏分子” 结构。它就像一个调皮的捣蛋鬼,直接攻击细胞内的 DNA,导致碱基断裂或错误配对,把我们体内的 “正确密码” 给改掉了。这样一来,身体自然就容易出错,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逐步发展成肿瘤。
蕨菜中可不只有原蕨苷这一种致癌物质,还有槲皮素和苯并 [a] 芘等成分,它们就像原蕨苷的 “帮凶”,一起增加致癌风险。这些物质会通过让细胞 “生锈老化” 以及干扰细胞正常传递信号的方式,让本身就容易癌变的细胞更容易发生变异与扩张。比如在日本、南美洲等长期食用蕨菜的地区,当地人患胃癌、食道癌的发病率,比普通地区高出近一倍,这数据就像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蕨菜潜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