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禾星曾经也是一位90年代的中师生。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禾星的成绩在班里都是第一名,如果那次考了个第二名,那是一个意外。
初三年级毕业那年,身为农民的父母想让她报考师范学校,考上师范就能有稳定的工作,对于一个女孩来说,非常不错了。
禾星听从父母的话,在填报志愿时,要填中师。
初三年级的班主任何老师认为,禾星如果读高中,一定能考上大学,一定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如果考中师,毕业后只能回到中小学校教书,发展前景有限。
为了说服禾星的家长,何老师还专门去了一趟禾星家,和禾星的父母进行沟通。苦口婆心也没有改变他们的让孩子报考师范的主意。最后,禾星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师范学校。
参加工作后,禾星通过自学,顺利的考上研究生,如今在省会的一所高校教书。对于当年报考中师的经历,她说,我们学校考上师范的学生,都是当年毕业生中最聪明,成绩最好的学生。他们毕业后,都回到学校教书了,很少有同学再能出来发展。
五、
谢新茂老师曾经是一位中等师范学校的老师,从1983年开始,就一直在一所中师学校任教,一直到2002年最后一届中师毕业生离校后,才调到另一所学校。他亲身经历了中师教育政策的实施及废止的全过程。
他在文章《初中毕业上中师:教育之大幸与个人之不幸》说:
“在十六七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拥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而在这近乎固执的坚守中,他们自身的才华,却被他们从事的职业磨砺殆尽,成了中国当代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
“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却选择上中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张饭票。对他们自身来说,一辈子从事中小学教育,显然是屈才。他们的素质,以中国当前的标准来衡量,绝不是一个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中国现在的基础教育尚不至于坍塌,关键是还有这批人在那里撑着。
“而对他们个人的前途来说,选择乡村中小学教师这个行业,确实又是大不幸。他们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成了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这让他们的人生之路,充满了悲情的色彩。 ”
谢老师的这篇文章,笔者曾经多次阅读,多次选用,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可名状的感动。谢老师从中师生老师的角度,给这个群体最大的宽慰与理解。从中,可以感触到当年,初中毕业考中师,那一场考试,就如一场“公务员考试”,成就中国教育,决定着一批人一生的命运。
六,
中师学校老师周碧华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师生,中国腾飞的“垫脚石”》,讲述自己那一段执教湖南桃源师范的经历,通过担任一届中师生班主任的感知,谈了对中师生最真实的认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