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之相适应,城市化水平大大提升,城市发展与建设速度加快。各城市政府也纷纷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从城市的外观形态到内在经济结构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与调整。其中,为提高城市知名度,加快发展步伐,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一些城市政府将城市名称纳入城市发展的考察范围之内,城市更名也在这时作为城市管理者发展城市经济、改善城市形象的一种手段登上了历史舞台。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许多城市更改了城市名称或正在申请更名。根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统计,我国自从1979年至2022年1月,城市行政区划涉及市或市辖区的更名总数为415个,其中涉及市的更名有144个,市辖区更名271个,其中涉及以旅游景区或旅游亮点更名的旅游城市就有16个以上。在这些更名的城市中,有成功的案例,也不乏失败的教训,还有一部分更名作用并不明显的情况。在褒贬不一的舆论声中,更名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更名的类型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更名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开始由城市向乡、镇等下一级行政区域辐射。
图一: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更名城市统计表
但是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显性的正效应的背后一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一波一波的城市更名风,对于城市发展与城市价值的实现,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城市管理者应如何正确对待、运用城市更名,以及公共管理者应如何规范并正确引导城市更名已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理论界也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研究对象基本是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而更名的城市,研究侧重点也多在城市更名原则,更名现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旅游城市应如何改名等方面。从研究对象及侧重点来看缺乏宏观视角。所以今天就来研究城市更名这一现象对城市发展的利弊,希望能为那些正欲通过更名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并针对更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城市更名规范化的对策及建议。
图二:我国曾更改过城市名的旅游城市
一、城市更名及我国城市更名现象
城市更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事件,涉及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以及连锁反应式的效应关系,其具有独特的内在规定性。
(一)城市名称及其变更
城市更名简单地讲就是为城市更改名称,在语法结构上与企业更名、个人更名是相通的。城市更名的主体是城市管理者即城市政府,城市改什么样的名字往往是由城市政府提出的客体是城市的名字。但城市更名又不像企业更名或个人更名那么简单,城市更名的条件与程序也较为复杂,这主要是由城市名称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
1、城市名称的公共性
城市的名称是城市的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首先,城市名称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人文传统或地理因素等而形成的城市代码,是一城市区别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这些城市代码往往反映城市的某些特点,如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人文风俗、历史典故等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而这些价值并不归某个独立的组织或个人所有,而归城市居民乃至整个国家所共同拥有。
其次,城市名称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城市名称往往与户籍管理、身份区分甚至是社会认同联系在一起。从政治认同的角度来看,城市名称是社会成员形成必要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重要因素,比如来自同一城市的两个居民之间往往更容易产生一种本能的情感联系,尽管这两个社会成员并不熟悉,并不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而对城市名称的使用是产生这种情感认同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城市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来说,城市名称也是形成地域和文化归属感的载体,是该社会群体维持稳定关系的重要纽带。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三峡移民,村民搬出原有村落,搬入新村之后,虽然原有村落成员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地域和村庄名称的改变,原有的邻里关系也不复存在,村庄的整体性和集体意识都受到了削弱。
最后,在当今时代城市名称是城市公共资产的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和城市管理思维的创新,城市名称不再仅仅作为城市的附属物而存在,其逐渐构成城市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下比较流行的经营城市的理念出发,城市名称同商品名称一样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对城市名称的使用、宣传、维护等形式树立城市的品牌地位,增加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方面,城市政府往往以管理者身份对城市名称及其价值进行保护和开发,而由城市名称所引发的城市资产的增殖最终受惠者是普遍的城市居民。因此,城市名称也构成城市公共资产的组成部分。
2、城市名称是国家行政区划的重要元素。
国家行政区划是国家实施有效行政管理职能的基础,而城市名称作为地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国家行政区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从地名的特性和功能来讲,地名不单单是依附于某地域的符号或记号,它作为专有名词具有固有性和表现性,既记录了当地地理特征的重要资料,也印记了千百年来此地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足迹。可以说地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公益性文化遗产。但地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出于多种原因地名有时也需要变更。针对城市名称而言,变更城市名称有时伴随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比如改县设市的地区,城市名称发生了改变,同时其行政级别也相应提升。即使单纯的名称变更,没有伴随国家行政区划的改变,城市更名也需要修改国家行政区划编制和备案,以便日常管理和查询。因此,地名管理也构成国家行政管理的内容,城市更名需要符合相应的行政程序。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中第二条对地名的概念做了界定:“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按照此条例,城市名称属于行政区划名称,城市的命名及更名工作即属于地名管理工作的范畴,命名及更名的依据应参照地名管理的有关法律规定。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第六条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中第一款规定:“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以下简称《区划规定》”。《区划规定》中规定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更名,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更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各级民政部门是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
另外,城市名称作为地名的一种也是最常使用的社会公共信息。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地名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工具,是不可缺少的,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国内外交往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是任何社会和个人都离不开的。比如,交通、旅游、邮电、军事、国内外贸易以及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联系,都需要与地名相联系。任何对城市名称的变更都需要对公共信息进行调整,而有时这种调整涉及到复杂的系统工程。
综上所述,无论从城市名称的公共属性,还是其在国家行政区划体系的作用来看,城市更名都是一个涉及到各种制约因素,需要依据一定程序和步骤来完成的事情。换言之,政府在城市名称管理上承担着主要的职责,城市更名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职能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在我国实践中,城市更名的发起、名称内容的变更等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的。而相应的,政府在城市更名过程中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变更城市名称需要考虑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作用;第二,城市更名要考虑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三,城市更名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图三: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更名现象
在我国,现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的城市更名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
(一)现阶段我国城市更名的主要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制度上的变革大大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促使城市化建设明显加快,经济高速增长。在这场以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为中心的大潮中,各城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资源,利用城市自身的优势,想尽一切可行措施大搞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城市更名也在这时作为城市管理者发展城市经济的一种手段登上了历史舞台。1983年,国务院根据*同志“建立黄山特区”的指示,以保护黄山并借助黄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来发展旅游事业、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根据专家的考查论证,破格撤销太平县,在黄山脚下北大门成立了省辖黄山市。到1987年,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黄山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批国内外客商纷纷在此投资建设,城区出现了许多新建筑,县城的落后面貌得到改观,城市建设生机勃勃。而现在的黄山市是1987年11月行政区划再次发生调整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前身是徽州地区,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
这是现阶段最早的以知名风景名胜重新为城市命名的城市,并从此拉开了现阶段城市更名的序幕。接下来的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张家界市(原名大庸市)、云南的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武夷山市(原名崇安县)、普洱市(原名思茅市)、五指山市(原名通什县)等一大批拥有旅游资源的城市也纷纷效仿,充分发掘本地的旅游资源,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重点扶持,并通过更改市名这一举措来突出城市的产业优势、提高城市知名度、扩大对外宣传。城市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旅游业,成了很多城市发展的支柱和龙头产业。
城市更名后的显性的正效应引发了城市更名的热潮。城市管理者仿佛找到了发展经济的捷径,有资源的、没资源的都欲通过城市更名来引起关注并搞活经济。1999年,我国实施了每年三次“黄金周”的全国性的放假新规定,闲暇时间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城市更名这一现象再次升温。更名的类型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由最初的以自然风景名胜命名向古文化、古历史和知名产品等其他名资源上过渡,比如云南省盛产普洱茶的思茅市已经国务院批准在2007年4月8日正式更名为“普洱市”。同时,更名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开始由城市向乡、镇等下一级行政区域辐射。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四川省就有8个乡更名,期冀以此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试图通过改名换姓来打造城市的品牌并获得长久的经济利益,已成为许多落后或无名城市的“*手锏”。
这一时期更名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以辖区内知名景观的名称命名,如吉林省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长白山风景区)、徽州地区更名为黄山市(黄山风景区)、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等。二是以古文化或古地名命名,如湖北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河南的淮阳县欲更名为陈州县等。三是以城市享誉内外的知名产品或其他知名资源重新命名,如云南的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海南的琼州市欲更名为博鳌市等等。最近又有人建议将甘肃省改为敦煌省,而理由则是在国外敦煌的知名度比甘肃大,很多外国人以为甘肃是敦煌下的一个小地区,甘肃更名为敦煌可以更好的发展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