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星辉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当值编辑 | 玄鹤
今日导读
这是一名20岁抑郁少年的自述,因为焦虑、抑郁的困扰,从去年5月至今,他已经暂离校园1年,由于依然不适应校园生活,此刻,他即将开始他的第二段休学旅程。
这个一个内心有力量的少年,两度休学,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家人误解、老师责备、同学偏见,黑夜如铁幕般降临,但他却没有一蹶不振、自怨自艾,而是在这黑夜的笼罩下,依旧寻找着光芒,寻找着自己的归途。
他看到,每一段旅途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而生命掌握于自己手中,光芒也隐匿于自己心中,只要愿意探寻,能够以自己的态度、行动和思考勇敢前行,哪怕休学,生命也一样可以熠熠生辉。
希望他的故事,可以激励到那些正在因抑郁或其他问题而休学的孩子们。面对挫折,能够用勇气和智慧探寻出路,并完成对自我的探索与成长。
四月,一个原本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我的眼中却有些阴霾。今年20岁的自己,经历了因焦虑、抑郁休学后第一次复学失败。从去年5月至今,我已经暂离校园1年。
因病休学,家人的不理解让我备受煎熬
记忆里那个刻骨铭心的春天,我连续5、6周无缘无故请假。那时的我,学习兴趣明显减退、人际关系显著恶化。日复一日的恐惧和害怕,三番五次的沉重与压抑,让我觉得校园生活举步维艰。学校规定每学期请假时间不超过一学期学时的四分之一,无奈之下,我只能在家人的不解中办理休学,开始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旅途。
第一次申请,我给予的理由是“个人原因”:那时的我既没有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的病情证明,又没有其它合适的理由,只有在某医院检查得出的“轻度抑郁”、“睡眠质量很差”。也许那时的我对心理学几乎一无所知,但冥冥之中,我也感觉自己“状态不好”。
回首那段黑色的时光,回想那个艰难的抉择,我更像一个被家人牵着走的小小孩:愚昧无知。他们觉得我“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建议甚至逼迫我参加社区活动、外出选购生活必需品、配送外卖,我也顺从他们的想法完成,但很快就半途而废。
这些所谓的挑战,并不能使我获得真正的快乐,也不能让我真正体验生命、体味成长,更不能真正解决我的问题。我的放弃自然也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为此我们争吵不休。
此时此刻,我很责备那时自己的蒙昧。在回家后的前3个多月,我几乎“荒废”:既没有学习心理学知识,又没有寻求专业人员帮助,任凭躯体症状、负面情绪肆意妄为。尽管我寻求咨询师的愿望强烈,但我的家人视而不见:他们认为我的情况不严重,不太需要医生等专业人员的帮助。直到去年秋天,他们才同意我寻求专业人员。
他们答应了,但未完全答应。咨询治疗开始后的某日,咨询师想见一见我的家人。最初,他们觉得匪夷所思,认为咨询应该只是我的事,与家庭关系不大。在我的反复劝说下,他们勉强同意。
也是在那个金色的秋季,我首次进入精神时空,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在这片温暖海洋中,我了解到人的低等需求是食物、睡眠、水分等生理需要,高等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在这段旅程中,我开始尝试向家人写信。
这是两封累计成千上万文字的信,大概叙述了我的煎熬、痛苦与挣扎,也表达了我的无奈、愤怒和态度。我希望他们能从这些文字中获取一点点思考、一点点改变,但他们置之不理,甚至表现出质疑和否定,认为我“年龄还小,不知生活之难”;觉得我“尚处于求学之时,不解职业之艰”。
一怒之下,我生气地删除了所有家人的好友,把自己关进房间,不和他们交往。诸如聚餐、旅行等家庭活动,我也不闻不问。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无动于衷。
在这段艰难时光里,我的情绪异常激动:时而想起他们的否认,我就暴跳如雷,甚至将书桌上摆放的书径直扔在地上,或者用手掐住自己的手掌、捶打自己的手腕。
曾不止一次,我的情绪失落到极点,自己躲在房间泣不成声。事后,我把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向朋友倾诉,但个别朋友觉得我脆弱。黑夜降临了,世界仿佛遗弃了我、误解了我。
我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纵使黑夜无情吞噬着我向往的黎明,但我依旧寻找着光芒,寻找着自己的归途。
过去5个月,我先后在多个平台发表了5篇自己的文章,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抑郁经历、复元旅途。不仅得到了微薄的稿酬,也认识了几位温暖的老师朋友,还得到了很多郁友家长的关心和鼓励。
20年成长时光,我结识的朋友不算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兄弟”、“朋友”这类词也几乎无感。中考时不太理想的结果,离开家踏上求学旅途,被个别同学认为是“星星的孩子”。文理分科后,我进入了我想进入的文科班,因为自己的文学和地理特长,我重新认识了很多温暖的兄弟姐妹,他们的鼓励、支持和关心,可能是我一路走来的复元良药。
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对“兄弟”这类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但是,儿时缺失的朋友,年少时缺少的陪伴,长大后的自己,又怎样平衡伤疤与缺口呢?有时我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如果某一天,我能够寻找到一个或几个,和我有相似情况: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兄弟,我们一起旅行,一起聊天,一起成长,可能会很温暖吧。
或许吧,过去这一年,我和一群喜欢气象、热爱天空的朋友相遇,一起组建了兴趣团队,一起学习气象知识,探索自然。可能这是我成长旅途中的高光时刻吧。
然而,当我第一次把这段故事告诉家人,他们开口就觉得我“错了”,他们觉得我肯定“上当受骗”,觉得我“不务正业”。对他们而言,这仅仅是一场“闹剧”,我又该如何面对呢?
虽然,现在的我依旧和伙伴们合作交流,依旧和他们追风逐雨,但家人的误解,我又该怎样平衡,不至于影响我的清澈天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