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石膏汤特殊煎煮方法,石膏的特殊煎煮用法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04-15 00:27:40

经方百案研读005:高热不退

金梅 吕旭升

【原文】

吕某,男,48岁,农民。初秋患外感,发热不止,体温高达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氨基比林”等退烧剂,旋退旋升。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

【研读】这个患者原本只是外感发热,可能是伤于寒的麻黄汤证,也可能是中于风的桂枝汤证。本应该散寒邪或祛风邪于外,却误用了清热的药(注射“氨基比林”等退烧剂),从而导致寒邪或风邪内陷,出现了“发热增至40℃,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的阳明里热之象。

看来,不是所有的发热症状都适合用退烧药的,清热或退烧药不可以盲目用,需辨证准确才能施治。

这个患者的特点是手足厥冷,一般我们看到手足厥冷的症状很容易认为患者体内有寒,其实不然。所谓厥者,手足逆冷也。但并不是只有寒才能引起四肢冰冷,厥也分热与寒,也就是说,四肢冰冷有热引起的,也有寒引起的,当然还有郁引起的等等,这一点必须注意。

医圣仲景对热厥是这样描述的,《伤寒论》第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说的是阳热内盛而格阴于外,以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就会形成虽发热却手足厥冷的热厥证。且阳热愈盛,阴阳格拒之势越重,则手足厥冷也就愈深。

那为什么说这个病案中的患者为热厥呢?从患者所表现的一派热象就可以看出,如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舌绛苔黄,脉滑而大等。

《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个患者应该用白虎汤。但如果此人虽有以上症状,却无汗,还兼有恶寒的症状,则不能用白虎汤了。

《伤寒论》第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看来有汗与不恶寒是使用白虎汤的病机,正如《伤寒论》第182条所说:“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的煎煮方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药与米同时煮,待到米煮熟后,药汤就煮好了。

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粳米者有六方,分别为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麦门冬汤、附子粳米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

其煎煮方法也分三种:有先下粳米后放药的,有先煮药后下粳米的,也有药、粳米同时煮的。不同的煎煮方法,其功效的侧重点也一定是有区别的:先煮粳米则煮时多,多则气散而味全,如桃花汤;后煮粳米则煮时少,少则味寡而气全,如竹叶石膏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竹叶石膏汤证为虚羸少气属上窍病,故粳米后下,助益气;桃花汤证为下利属下窍病,故粳米先下,助止泄。药、粳米同时下则为气味中和,以补中为主,助除烦,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附子粳米汤、麦门冬汤。

这样看来,一味粳米具有的益气、除烦、止泄三大功效,是与其煎煮方法密切相关的。

【原文】

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急疏白虎汤: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仅服两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

【研读】医案中,医生用的正是白虎汤,两剂而愈。

竹叶石膏汤特殊煎煮方法,石膏的特殊煎煮用法(1)

以上医案原文选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