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谈谈孔子仁礼思想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07 16:09:41

简要分析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谈谈孔子仁礼思想(1)

谈到孔子的社会思想,最根本的内容应该是《论语·颜渊》起首的那段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番话也涉及孔子两个基本概念“仁”与“礼”之间的关系。

论者往往讨论这两个概念到底哪一个更为根本。由这一段话看,这样的讨论大概不会有确定的结果,因为归根到底,仁和礼是一回事。

孔子说的礼,就是周礼,“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复礼,就是要人们回复到周朝那一整套社会规范制度上去。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什么?孔子对于仁的含义有许多论述,其中《论语》首次谈到“仁”,是开篇第二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这应该是仁的最基本的意思。对父母孝,对兄长“弟”(即敬爱),这一要求看起来是泛指所有的人,实际上主要是针对上层统治者即“君子”提出的。下层人民即野人、小人或庶民,他们对待父兄如何,对于周礼的恢复应该影响不大,而上层统治者内部,能否做到这一点就关系重大了。

简要分析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谈谈孔子仁礼思想(2)

整个春秋时期,充满了为争夺统治权而子*父、弟*兄的事件,而周王室的崩坏也是由此而发。“克己复礼”,主要就是对这些当权者及其亲属的要求。

克己,主要就是克制自己不合于“周礼”而要攫取权力以及相应财富的*。“四勿”的要求也主要是针对他们的。正因为他们身居高位,如果不自己管住自己,就再无人可管了。所以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有论者说:“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此处的‘人’指一切的人,即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朱本源:孔子历史哲学发微,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持类似观点的论者说这里的“爱人”是“对整个人类之爱”。(夏毅辉: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果真是这样的吗?

“樊迟问仁”那一段,接着谈的是要“知人”,要像舜和汤那样,把皋陶和伊尹这样的人从众人中挑选出来,这样“不仁者远矣(不仁的人就会逃得远远的)” (《颜渊》)。全段主要说的是要将正直的人(也就是仁人)和邪恶的人(也就是不仁者)区别开来。这里的“爱人”怎么可能是泛爱所有的人呢?难道孔子的意思是要将仁人和不仁者一视同仁地“爱”吗?

孔子还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这意思是,只有居住在仁者之中才是最美好的事情。不选择仁者居住的地方去住,这不算是“知”。此段与上述关于“知人”的说法是一致的。

简要分析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谈谈孔子仁礼思想(3)

他还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这话字面的意思是,只有仁者才能喜欢人,憎恶人。但难道不仁的人就不会喜欢人和憎恶人了吗?显然孔子真正的意思是,只有仁者才能喜欢那些该喜欢的人,憎恶那些该憎恶的人。这也是说,仁者是善于区别人的,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直者和枉者、仁人和不仁者。既然如此,他会笼统地爱“一切的人”吗?

该论者引用的“泛爱众而亲仁”,其全文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这里,孔子是对处于社会较高阶层的年轻人提出做人和行为的要求, “泛爱众”并不是要年轻人去爱所有的人,只是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跟本等级、阶层、家族的人接触而已,这里的“众”也是有所限制的,而“亲仁”是亲近仁者,这与“泛爱众”在亲密的程度上又有很大区别。由这一句话也不能得出“爱人”就是“爱一切的人”的结论。

仁者爱人,是与克己复礼、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什么抽象的人,人的内涵是具体的。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总是同维护周礼、周朝的规范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而周礼的特点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家族等级制。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思想研究》(黄忠晶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