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解释都出自《辞海》第6版,可见西南交大的汪启明教授没有讲错。事情到了这里,看上去已经水落石出了。不过汪教授给出的“正确答案”,根本没有人关心。
事关个人“尊严”,网友们仍然在为了“是人”与“斯人”争论不休。有人指出,只要能证明这两个词哪一个是出自《孟子》的原文,就能证明对错了。
但是汪启明教授又告诉大家,我们根本没办法见到真正的“原稿”。现在看到的《孟子》都是唐以后的版本,在那之前全是“手抄版”。
人手抄的,抄成“是人”、“斯人”都有可能。所以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这句话的问题,其实早在2006年就有一本叫《中国广播》的期刊提出过。
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晓言曾撰文指出:1950年《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50年版修改本)一书中,把“是人”写成了“斯人”。
不过这本书在1981年作了修订,已将“斯人”改为“是人”了。然而从《辞海》中对《论语》古文的解释来看,“是人”、“斯人”是同义词,所以这本书最早的提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现在再来让我们从头捋一下网友们争论的焦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这句话的原文,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呢?
假如以“教材上的统一标准”来判断正误的话,由于“人教版”并不是全国唯一通行的版本,所以我们根本得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假如以《孟子》的原文来判断正误,那么因为真正的“手稿”早就已失传,变得不可考了,根本就说不清楚。
汪启明教授表示,“斯人”与“是人”并用,是发生在唐朝以后的事。很显然,“斯人”一词并不是由于其他书籍的影响,或者某些网友记忆偏差造成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纠正”。
结语据说九十年代后出版的教材当中,所有“斯人”全部改成了“是人”。“人教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唯一的答案,看上去是一件“好事”。
但是这种改动,并没有“通知”到在九十年代以前就毕业进入社会的人们,因此这些人现在还是在沿用“斯人”一词。
教育部门最近十多年似乎一直在“暗中”干一件“大事”,那就是把语文教科书上的一些古汉语词汇进行“统一化”、“规范化”。
比如把“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字的读音,以及“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字的读音,统统从古汉语发音改为当代读音,因此在网上引起不小的争论。
不过这些争论带来的舆论影响力,都远不及这一次“斯”、“是”之争来得那么大。因为这一次的争论,一众媒体、媒体人都纷纷加入了。
因为“斯”、“是”之争,一些网友又引申出了《花木兰》中“安能辨我是雄雌”,到底是“雌雄”还是“雄雌”之争,想要证明因为汉语的一些特性,的确很容易让人产生记忆偏差。
事实上,这是因为现代人已经习惯用了“雌雄”,而“雌雄”与“雄雌”要表达的意思,也是完全一样的。
古代汉语是一种很灵活的语言,它往往是一字一词,一词多义。对同一事物往往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表述,所以很难做到完全统一。
国家教育部门虽然一直在想办法让它们“统一”,但是他们修订后的内容,前面已经毕业的人们“并不知情”。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斯人”、“是人”都可以用。
但是假如你是一名学生,或者你要参加考试,或者给某正规杂志、期刊投稿,那么你就要注意一下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呢?还是按教材和编辑说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