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出自何处,1988-1991初中语文教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04-15 09:08:26

近日,“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还是 ‘斯人’”的话题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回忆自己上学时学的是“是人”还是“斯人”。

这句话来自《孟子·告子》,主要内容是以告子和孟子的辩论,来引出孟子关于“人性”“仁义”等理论。我们熟悉的《鱼我所欲也》这篇文言文也出自这里。

学过的文言文突然以这样的方式登上热搜,可能很多人想不到。

“是人”“斯人”争议纷纷

究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有媒体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获悉,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出现过“斯人”。

不过,有网友还是信誓旦旦地说:“就算天王老子来了,我以前学的也是‘斯人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出自何处,1988-1991初中语文教材(1)

面对这种情况,除了网友,一些专家也议论纷纷。

一位专家认为,“是人”才是正确的。他查阅古籍,发现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都是写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另一位专家表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语言文字流变”。一方面,人教版历年教材写“是人”,然而事实上我国很多省份并不用人教版教材,其他版本教材确实有写“斯人”的;另一方面,古籍中的“是人”并不能作为标准来评判现在,因为文化流变是大量且广泛存在的,“是人”在今天演变成“斯人”并无不可能。

也有一位初中语文老师认为,“斯人”和“是人”两个说法都没有错,都是表示“这个人”的意思,之所以大家印象里都是“斯人”,可能是因为该用法在日常生活、影视剧中出现较多。

与孟子“作对”的思想家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出自何处,1988-1991初中语文教材(2)

孟子半身像 图源网络,下同

网友在争论“斯人”还是“是人”的时候,记者注意到了这个人——告子。

孟子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你知道在《孟子·告子》中和孟子辩论的告子是谁吗?

“告子”这个身份历史上并没有准确记载,有人说他是孟子的学生,也有人说他曾受教于墨子,甚至还有人说这个人其实压根不存在。不过按照普遍流传的说法,告子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曾经是墨子的弟子。

告子的思想具体体现在《孟子·告子》中,通过他与孟子的辩论来看,这人好像专门与孟子“作对”一样,与孟子的思想完全相反。

孟子认为“人性善”,而告子认为人生来没有善恶。

在《孟子·告子》中有一个例子,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杞柳是一种树的名字,桮棬是一种木质的饮器,常指酒杯,可以用杞柳树来制作。

告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好像杞柳一样,而仁义就像杯子,人的本性只有经过后天修养才能拥有仁义,就像杞柳树要经过加工才能制成杯子一样。

对于告子这样的说法,孟子毫不客气地反驳。他说:“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 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是顺着杞柳的本性(纹路)来制作杯子呢,还是毁坏杞柳来制作呢?如果要毁坏杞柳来制作杯子,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毁伤人的本性来拥有仁义呢?带领天下的人损害仁义的,一定是您这种学说吧。”

以告子的举例来反驳他,孟子不可谓不巧妙。

《告子》篇还有其他几个告子和孟子关于“人本性”的辩论,每次告子想出什么证明自己的例子,都会被孟子找到其他角度反驳回去。不过告子被孟子“怼”了这么多次还坚持自己的主张,也算是“百折不挠”了。

同学看不惯的“奇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出自何处,1988-1991初中语文教材(3)

墨子半身像

除了《孟子·告子》中记载的辩论以外,《墨子·公孟》也记载了一些关于告子的故事。

《墨子·公孟》记载,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告子曰:‘言义而行甚恶。’请弃之。”子墨子曰:“不可,称我言以毁我行,俞于亡。有人于此:‘翟甚不仁,尊天、事鬼、爱人,甚不仁’。犹愈于亡也。今告子言谈甚辩,言仁义而不吾毁;告子毁,犹愈亡也!”

有几个弟子告诉墨子说:“告子这个人,口言仁义但行为很恶劣,请将他开除算了。”

墨子说:“不能。称誉我的言论,而不学我的行为,总要比一无是处要强。有一些人说:‘墨翟的言论没有仁义,尊重上天、侍奉鬼神、爱护百姓,这个言论是没有仁义的。’告子总胜过一无是处的人。告子的言谈是明辨是非的,他讲仁义并没有诋毁我的言论,告子行为不好,仍然胜过一无是处。”

“告子行为不好,仍然胜过一无是处。”一时不知道这是在夸还是在贬告子了。

有意思的是,在这次告状之后,竟然有同学来夸告子了。《公孟》篇记载,二三复于子墨子曰:“告子胜为仁。”子墨子曰:“未必然也。告子为仁,譬犹(足支)以为长,隐以为广,不可久也。”

有几个弟子对墨子说:“告子能胜任行仁义的事。”墨子说:“这不一定正确。告子行仁义,如同踮起脚尖使身子增长,卧下使面积增大一样,不可长久。”这是在说告子的仁义还不稳定持久啊。

其实,关于告子的具体身份,现在争议不断的其中一个点是:《孟子》中的告子和《墨子》中的告子是否为同一人。

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认为孟子与墨子处于不同时代,两位告子不是同一个人。孙诒让注《墨子》中的告子时提到:“然此告子自与墨子同时,后与孟子问答者,当另为一人。”

而史学家梁启超则由《墨子·公孟》“记墨子与告子语,而告子又曾与孟子论性”断言,两位告子是同一人。

史学家庞朴与梁启超的观点一致。他认为:判定两书中的告子是否一人,主要在于两书所载的告子思想是否“一贯”。而“参合两书言论,有两个很明显的共同点,一是两书的告子都善辩;再是都不否定仁义”。

不过,由于关于告子的资料实在太少,他的具体身份和生平,专家学者还未研究清楚,我们现在也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资料

1. 陆建华:《告子辨析》

2. 郑泽绵:《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的起点》

3.综合上游新闻、红星新闻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