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师范类高校对于师范生的教育工作也发生这个较大的转变,并在开展一些基础教育的同时,将能力、素养等等多项内容融入其中,其中就包括师德养成教育。尽管现阶段我国师范类院校已经将师德养成教育纳入到师范生教育过程当中,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对师范生进行师德养成教育,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了现阶段师范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1、师德概述
所谓的师德,简单来说其属于职业道德范畴一种类型,其主要的对象为教师或者是教育从业者。具体来讲,师德指的就是教师或者从事教育工作的相关从业人员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于师德而言,其在职业道德体系中相对特殊,这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师德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思想感情、工作态度、生活作风等等。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师范类学校还是教师自身,都对师德较为重视,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培养。
图1:师德具体内容
2、师德养成教育之于师范生的积极意义
对于师德养成教育而言,其之于师范生的积极意义首先表现在可以有效的提升现阶段师范生的个人素养,简单来说,师德养成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为对师范生的行为举止、个人品质等等,在实际的师范类教育过程中,积极的开展师德养成教育,通过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对学生个人优秀品质进行培养,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学生个人素养的有效提升。
其次,师德养成教育之于师范生的积极意义更多是表现在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方面,对于师范生而言,有一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从事教师这一职业,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的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师范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基于其必要的师德养成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师范生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正确的认知,对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最后,做好师范生师德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学习和实践。简单来说,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其担负着未来教育的重任,因此,在其投身教育事业之前,师范院校应做好对其道德修养、个人素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培养工作,并以此来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于教师的具体要求。对于上述的培养工作而言,都可以通过开展师德教育来实现。在实际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实现对于学生师德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崭露头角。
3、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在现阶段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其存在着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落实不到位、形式单一以及学生主动性难以发挥等多个方面。
简单来说,所谓的落实不到位主要指的就是在进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尽管会将这个工作纳入到整个师范教育体系过程当中,并以此来对师范生进行培养,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对其的正确认知,往往在开展过程中只流于形式,这样也叫必然会导致师德养成教育很难落到实处。
其次,教师在开展师德养成教育时,其更多是的应用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很难保证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相应的,其教学效果也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最后是师范生的主动性很难得以发挥,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较大,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并不能教学生作为主体,这样使得其积极性很难得以发挥,最终给现阶段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带来严重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其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养成发展机制,并且,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师范生并且对师德教育相关知识进行正确的认知,加之缺乏良好的养成发展机制,师范生对于师德养成教育的热情度并不是特别高,这样就严重了师德养成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4、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具体路径分析
4.1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只有通过开展相应的思想教育,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从思想层面对师德进行正确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重要思想政治课程与师德规范及其思想工作相关课程有效结合,并将其作为师范生的必修科目,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来不断提升学生师德养成教育质量。例如,在进行“*思想”课程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思想理论与师德养成中的相关内容相结合,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对学生教育,并以此来保证师范生在进行经典思想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将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然后完成师德养成这一教育目标。
其次,在对师范生进行师德养成教育时,还应将其情感教育与信仰教育相结合,简单来说,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彻其中,并将这一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同时采取相应的而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社会实践以及主题探索等等,来不断提升学生对于相关教育理论以及相关理论的认知、理解和应用,并同时对师范生进行信仰教育,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教师崇高的信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师德的养成。
4.2 将师范生作为师德养成教育主体
师范生一直都是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但是在现阶段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其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就很难真正的实现对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培养。因此,要想实现对于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其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路径就是将师范生作为师德养成教育的主体。首先,教师在开展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应主动的转变自身对于师德养成教育的认知及相关教育活动开展的观点,将师范生作为教学主体,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计划,并对教育重点进行突出;其次,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学生同样应对作为师德养成教育主体这一地位进行正确认知,充分发挥自身主人翁精神,同时积极的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师德养成教育的具体目标。
4.3 开展丰富多样的师德养成教育活动
开展形式单一一直都是师德养成教育活动中存在着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师德养成教育的最终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师德养成教育活动也同样是尤为重要的一个途径。简单来说,在开展丰富多样师德养成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模块,即:“意”“行”“知”“情”。简单来说,“知”和“行”指的就是学生进行师德养成相关理论的教学和实践;“意”和“情”指的则是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上述四个模块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最终实现师范生的师德养成。
以师德养成教育中“教书育人”这一内容教育为例,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意”“行”“知”“情”这四个模块入手,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完成对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工作。首先是“意”和“情”模块教育,这两个模块教育更多的是以情感教育为主,因此,在实际的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理论教学或者引导学生参与相应的主题讲座,来从情感及意识层面来帮助学生对教书育人进行认知,并以此为基础来完成对于学生“教书育人”情感的培养,只有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然后以此来指导相应的实践,才能有效的提升师范生师德水平;其次是“行”和“知”,教书育人是师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内容,其具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进行“行”和“知”模块教育时,教师则应从教育育人相关理论入手,通过情境模拟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教师来开展教学活动,给予其相应的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于教书育人相关知识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师德的培养。
4.4 不断完善师德养成教育发展机制
不断的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发展机制进行完善,也同样是现阶段实现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实际的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应从发展机制角度入手,结合现代教育发展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不断对师德教育发展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并同时委派综合素养较高的教师作为学生导师,对师范生进行言传身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于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培养。比如,师范院校可以建立一个职前职后一体化联动机制来实现对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这种教育发展机制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师德教育的连续进行,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师范院校应为每一位师范生安排相应的师德教育导师,并让学生以导师为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
此外,在开展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师范院校还应定期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师德教育活动以及文化交流研讨会,这不仅是完善师范生师德教育发展机制的重要策略,还是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具体来说,师范院校应定期组织各类师德教育活动及文化交流研讨会,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反馈及评价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师德养成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尽管师德养成教育在培养师范生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正确的对于师德养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的将师德养成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最终为现代教育输送更多更为优质的教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