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认为进口贸易会提高国内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与整体技术能力,提高熟练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扩大具备高技能与中低技能水平劳动者的收入差距。
近年来,更多的学者重视对国际贸易影响劳动力收入差距具体渠导机制的分析。
其中,从企业角度,有学者运用全球共65个发展中国家1980-1999年之间的贸易与收入数据。
通过分析认为进口引发的技术转移机制能够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获得国际技术的转让,从而提高对熟练工人的相对需求与此类劳动者的技能溢价,这会进一步提高熟练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从劳动力角度,有学者运用1960-1996年间69个国家的经济开放、金融资本与收入差距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指出早期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集中于廉价、低技术含量的商品,低价格低质量产品的进口会加剧国内市场上相关产品的竞争。
这进一步削弱了非熟练劳动力的议价能力,扩大不同技能劳动者的收入差距。
有学者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了贸易对中等能力劳动者的显著作用,认为进口竞争主要通过推动具备中等技能工人向需要更高生产技术工作与需要更低生产技术工作的转移,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中呈现不同技能工人的收入与收入差距变动的现象。
例如,库兹涅茨需求拉动模型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区分,认为初始阶段对资本与技能的需求更为显著,收入不平等在这一阶段加剧;
而在发展的成熟阶段,教育带来的更高技能劳动力等高技能生产要素的供应缓解了不断扩大的收入不平等趋势。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更进一步地总结,认为国际贸易对收入不平等是否会产生有效性影响同样取决于贸易与国内经济的发展阶段。
此外,有学者通过建立空间均衡模型,对国际贸易在一国内部的影响分布进行量化,总结出国际贸易会扩大中国地区内不同技术劳动力的收入差距,也会加剧不同地区间技能相近工人的收入不平等的结论。
因此,在研究中需要综合多种要素深入研究,以合理科学得出不同结论。
最后,现有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出口贸易、进口竞争的研究,为紧跟现阶段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集中关注从经济高质量发展角度研究贸易高质量影响收入差距等方面的研究。
“经济高质量发展”于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上首次提出,其中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关键时期,促进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 一方面,能够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质量商品的多样性需求。
- 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水平,提高本土企业的创新意识,提升企业在市场中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通过进口高质量发展有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张涛认为:
我国居民对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要求,会随着整体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不同阶段依次提出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因此无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统一静态的内涵界定。
基于此,由于产品质量的不可观测,很难对其进行度量,而目前已有文献选择不同的方法对进口产品的质量进行测度。
- 一是,通过能够观测到的产品价格与市场需求推断产品的质量,即依据产品的需求方程进行回归,在残差项中推断产品质量。
- 二是,采用产品的单位价格作为进口产品质量的代理变量,简单对产品质量进行测度。
- 三是,在不同行业中分别针对每种进口产品建立个性化的代表性指标,从而进一步得到不同产品的差异化需求指标,从而测算进口产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