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开卷有益
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自在”。
自在是什么?那是喜欢自己、找到自己之后特有的样子,是从迷茫到清晰,最终确信自我存在感与价值感,在自己感兴趣、认为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上有所成就的样子。
但自在并不是一种容易达到的状态。它需要努力,也需要方法、技巧和智慧。
作家李筱懿将过往许多年里,自己经历过的事,那些有帮助的观念、思考、方法,娓娓道来,整理成一套简单明了的生活哲学和方法论。她希望,在好读的同时,也能让你充满获得感,有所启发,走向自在与幸福。
本文经授权摘自《自在:关于生活智慧的100个基本》,读完记得留言跟我聊聊。
01
细节带来好感
比起大事,我更容易被细节打动。
真正遇上大事检验人的机会并不多,但有些细节却很加分。
1.人群中,关心那个存在感低的人。
我曾经参加一个创业论坛,周围都是科技界人士,我很难加入沟通,出于礼貌一边听一边点头。这时,论坛主持人问我:“筱懿,你做新媒体,新媒体用到了新科技,所以写稿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吗?”
这是个我能接住,而且能谈出独特观点的话题。
看见别人难堪,你伸出了援手,能够迅速而且真诚地拉近彼此距离,因为善良的人,才看得见别人的需求。
2.当大家调侃一个人时,主动转移话题。
一次聚会上,有人评价某个熟人的朋友圈:“哎哟,她这个照片真是P狠了呀,她真人哪有那么瘦。”
我旁边的朋友顺手接过手机说:“我看看,嗯,前两天刚遇到她,她最近运动,确实又瘦又好看呢。”
我瞬间对这位朋友刮目相看。一点都不尴尬地帮助别人解围,还是帮个不在场的人,内心大多是厚道的。
3.悄悄记住别人的喜好。
我喜欢喝星巴克的大杯燕麦拿铁,与某家视频公司第一次见面之后,每次去,都会有燕麦拿铁,工作人员还很贴心地说:“记得你喜欢这个口味。”
我确实感到温暖。
良好的关系始于确切知道对方心里有你。悄悄记住对方的喜好,给别人惊喜,自然会收到好感和人缘。
4.路过有门的地方,替后面的人扶一下。
我观察过商场、餐厅各种场合的陌生人,能主动为后面的人扶一下门,这种人大多很友善。我身边那些好修养的朋友,都会替别人扶门。
这种举手之劳不是刻意做出来,而是变成了习惯的善意。
5.别人的帮助,除了说谢谢,记得给对方一些回报。
我向一位朋友学到这个细节,她每次请人帮忙,不仅说谢谢,而且送上一份礼物,即便是很小的忙,她也准备些水果、咖啡之类表达心意。她说帮忙是情分,感谢是应该的,除了语言感谢,也要为对方做点什么,让他知道你领情了。
来往之间的互动,使关系更长久。
类似还有很多,例如:
借别人的东西整理好再归还,借伞后把伞折整齐还回去,借车把车加满油交还车主。
转动餐桌时,看看是否有人正在夹菜;吃完以后,收拾自己面前的垃圾,向大家说:“我吃完啦,你们慢用。”
节假日不群发祝福消息,而在每个信息前加上对方的名字,让人觉得被重视。
听人说话时,把两只耳机都摘下来。
别人给你看照片,绝不私自翻看第二张。
善意存在于润物无声的细节,因为小处才有无法隐藏的真实。
02
别被“劣质勤奋”吓住
很多读者对我说:“看到别人很勤奋,自己就很焦虑。”
我说:“你别焦虑,有些人的勤奋,只是‘劣质勤奋’。”
什么是“劣质勤奋”?就是除了给身边人带来“好像很努力的压力”,却没有把事情做好,它有两个最直观的结果:收效甚微和筋疲力尽。
怎样才能勤奋到位?我很深的体会是“加强目标针对性”。
知识的确重要,于是有人每天看书、报各类培训班,其实多数人不是学得不够多,而是不够有针对性。学习困境是:边学边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指出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就像学英语,如果日常用不到,即便再努力也学不好。
如果没法完成具体目标,没法实践,勤奋就失去了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