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柒樱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当值编辑 | 玄鹤
今日导读
许多因为孩子的情绪问题、休学问题来求助的家长,在学习时都会听到一个说法:想要爱孩子,先学会爱自己。可是,爱自己这三个,说起来简单,但真的要做起来,相信许多人都不知所以然。什么是爱自己?具体该如何做才算爱自己?
今天和我们分享的这位妈妈,便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她因为孩子的问题踏上了自我成长的学习之旅,并不断深入思考和实践,她的爱自己,是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主动帮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绑。
只有当我们学会看见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才能够去看见他人和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只有我们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把爱、疗愈和支持给到孩子。
在一阶段的学习中,我深深理解了观呼吸是静心的法宝,是走路的双脚,是成长的地基,知道了"三不"是爱、边界和信任,是成长中要一直坚守的戒;分清了"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理解了情绪的来源和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明白了孩子生病是自己的问题;学习了如何倾听孩子和共情孩子;似懂非懂的跟着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笨笨拙拙地学着向内看,爱自己。
但怎样才是爱自己?如何爱自己呢?
二阶段Linda老师从写心赏,从静茶七式,从每晚的共修主题中引导我们一步步去体验"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去体验爱自己和如何爱自己。
我理解的爱自己
我简单的理解:爱自己就是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把爱自己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物质层面爱自己。关注自己身体方面的需求,在物质上,即衣食住行各方面满足自己,并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二层:从精神层面爱自己。接纳自己的所有,做完整的自己而不是完美的自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而获得喜悦与心流。
第三层:从心理层面爱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感受(即情绪)和心理需求。
今天我想谈的是我感悟到的第三层中的:心理感受(即情绪)。巴菲特说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教诲就是父亲一直对他说的:尊重自己的感受。
尊重自己的心理感受(即情绪)。首先我们要知道情绪是怎么来的?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引发我们情绪的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信念(思想或认知或三观),而思想就是我们认为“怎样做才是对的”、“我们应该如何”、“要怎样做,不能怎样做”的想法。
我们跟人沟通,其实是我们的信念在与人沟通,是两套思想的沟通。
我们互相争执,我们发生冲突,就是思想的争执,我认为我的观点是对的,你也认为你的观点是对的。
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思想和三观在生活着。所以,所有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自己与自己的问题。可见情绪这个课题是我们一生中多么重要的课题,我们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就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如何从负面情绪中解绑?
那当负面情绪来临的时候,如何从负面情绪中解绑的呢?我自己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把注意力带回当下。
如果很伤心难受,可以找个安全的、没人的地方,放松地大哭一场;如果很愤怒,可以在没人的地方狠狠地骂、狠狠地打,打枕头、沙袋等,尽量把心中的怒火发泄出来,允许一切情绪的发生,让情绪自然去流淌。然后深深地做观呼吸,用心舞或静茶七式等适合自己的静心方式,先让自己回到当下,静静地去“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关照自己的思想,探寻情绪的来源。
举个例子说明:当我看到孩子请假不去上学,在家躺平,日夜颠倒玩手机的时候,我“倾听”到我的心理感受(情绪)是:焦虑、紧张、担心、害怕。我担心害怕孩子躺下去再也好不了,要我养一辈子。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孩子长大以后想有好出路,想获得幸福,就应该努力学习,应该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体制内工作,这是唯一的选择。
通过学习向内看,我去探寻自己第一次焦虑、紧张、担心、害怕的情绪以及引发情绪的原因或事件(如果还有引发同样情绪的事件也可以一起回忆,特别是程度最严重的那次)。
我回忆起我高考的那年,1992年,那时候大学还没有扩招,考大学是很难的,考中专都不容易。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辛苦。我们放假都要帮助家里面干田地里的农活,中午也不能回家,累了就只能躺在山坡的树荫下休息,所以也知道这种辛苦的滋味。特别是我非常害怕田里的蚂蟥,想到这个生物我就起鸡皮疙瘩。
高中那几年,我爸爸经常在我耳边唠叨:要努力学习啊,要努力学习啊,你要是考不出去,那你就要回来种田咯。每当爸爸这样说的时候,我心里面就会很焦虑、很紧张、很害怕、很担心,担心自己考不出去,害怕自己高中毕业后还要回来做农民,特别是还要经常面对那种可怕的软体动物。
通过学习向内看,我得知了我这个情绪的来源,并不是孩子造成的,我就开始知道: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但负面情绪并不会因此就消除,那么此时就需要第三步:调整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