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艳纯
德育关系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对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教育观念的一大变革,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教育实际丰富小学德育形式、创新小学德育方法、提升小学德育实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双减”政策下小学德育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应有之义。“双减”之后,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生自由时间相对增多了,课后服务的形式不断丰富,统筹整合了家校社等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更加关注减负增质和德育教育,为德育教育开展提供了更多时间和广阔空间。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迫切要求。传统的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是以分数衡量优劣,对学生德育教育影响较大,导致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社会问题。思想品德不合格,是危险品。因此,实施“双减”是对教育过于功利的纠正,是重视育人、让教育正本清源的一个重要措施,特别是对深化德育教育是一个重大契机,“双减”政策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培养学生,给小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有效减少品行不端情况的发生,为小学生成长积蓄前行的力量。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双减”政策立足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学校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和家长转变育人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做到五育并举,落实“五项管理”,更好地实现小学生思想启蒙与精神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的思想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加强德育教育与“双减”政策落地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
“双减”政策下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育理念转变不到位,仍然存在一些偏差。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长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偏向注重学生文化成绩,没有彻底地转变“唯分数论”的思想观念,德育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在新形势下,受功利主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家长不放心,认为不管如何“双减”怎么减负,中考和高考逃避不了,担心孩子如果不参加校外培训成绩会下降,家长的焦虑无形增加了学生的忧虑。
德育方法缺乏创新,效果打了折扣。有的老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进行德育教育,采用“灌输式”,空洞地说教,方法僵化而不灵活,内容“高、大、空”,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和生活实际,学生的内心难以受到启发和触动;有的任课老师认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思想品德任课老师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不重视学科中德育的导入,工作停留在表面上,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
家庭和社会参与不够,合力还有欠缺。有的学生家长对加强孩子德育教育的意识不强,文化修养不高,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在有的农村家庭,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小孩较多,家庭对小孩的德育教育严重缺失,心理健康问题存在较大隐患;社会上为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场所、专业人员有限,社会各方合力凝聚不够。
小学生成长环境日趋复杂。随着我国的发展壮大,西方一些国家与我国意识形态的较量不断凸显,不良思潮对学生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社会过度竞争、内卷化等现象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一定影响。小学生自制力差,依赖性强,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错误言论不时出现,网络游戏和一些不健康的小视频等对小学生的侵害较大。
“双减”政策下有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家长和老师转变观念,坚决克服“唯分数论”观念,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培养孩子阳光的心态。教育行政部门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多元参与的德育评价方式,建立学生品行表现纪实制度,通过大数据将学生品行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发挥德育评价“指挥棒”作用。
二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做到教育教学全程育人。通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按照课程方案和标准,落实好德育课时,采取切合小学生身心实际的德育方法,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同时,也要认清各门学科与德育融合的优势,充分挖掘其它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推进课程思政和德育教育常态化。与此同时,还要突出德育重点内容,积极挖掘时事和疫情防控中的德育资源,深入开展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更好地落实育人要求。
三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校园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无处不育人,校园无时不育人,加强校内德育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道德水平。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设计体现学校特点的校训、校歌、校旗等并进行教育展示,举行升国旗仪式;利用植树节、劳动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主题活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互帮互助等等。既注重硬件又注重软件对校园文化进行设计规划,还注重从宏观上、微观上加强文化建设,全方位实现以文化人,涵育学生的德行。
四是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实践能力。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参观调查,让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自然和有关祖国的知识,增长见识;注重发挥好图书馆、博物馆、科普基地、少年宫等活动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是打造家校社共同体,凝聚多方力量。要想取得德育教育的最好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学校与家庭要加强交流、研讨,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畅通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让学校和家庭联系更加紧密、德育效果更好。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领导干部和“五老”的作用,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志愿者入户家访等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疏导。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敢于斗争亮剑,加强“五项管理”,为小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系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湾小学教师)
[责编:吴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