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长的不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一个事物的感受。让孩子对某一件事感兴趣并不难,而是要让孩子找到胜任感,没有什么比家长的鼓励更有效。
所以,信心对于孩子来说,比成绩好坏更加重要。有了信心,孩子也许不能保证一定能考好,但没有信心,那他一定会考得不好!因为失去了信心,孩子就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正自己也学不好,努力也没有用,索性就玩算了。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但凡身边考上好大学的孩子,都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坚信自己肯下功夫就能成功的决心,从未听说过哪个孩子无欲无求,最终却考进了自己未曾预料到的好大学的案例。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先肯定孩子的努力,然后鼓励他。我们要比孩子看得开,学会引导孩子去看糟糕的成绩以外的事情。
再次,等孩子情绪有所缓解,帮助孩子分析没考好的原因,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
考试的成绩只是一个数字,而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的信息,才是我们最需要去关注和分析的内容。这时候家长就要主动跟孩子一起分析失分的主要原因,比如大多数孩子失分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考试中遇到的知识点刚好是薄弱环节。
有的孩子代数方面知识点薄弱,如果这方面考试内容较多,成绩自然不理想。知识点薄弱,是因为功能练得不扎实,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会了。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帮助孩子理出思路,正确引导孩子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短时间内多把精力倾向于知识点薄弱的环节,尽量做到不偏科。
2、心理状态对孩子的考试成绩也会产生影响。
考场上因为紧张或着急,会做的题目却没有做对,那么家长就要帮助孩子进行强大的心理建设,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养成好的作业习惯,把每一次作业当成考试一样紧张的来对待,那么遇到考试的时候,自然就会像写作业那么轻松了。
3、考试时间安排和顺序安排不合理。
没有先做自己会做的题目!有的孩子在做考题的时候,容易的题目做得很快,但遇到难一点的题,就把精力全部放到这道难题上了,导致最后难题没有攻克,后面容易的题由于时间太紧匆匆做完,结果容易出错不说,还没时间检查前面的题目。
想起自己刚刚学会开车的时候,那时总觉得自己已经会开了,容易大意,结果有一天倒车的时候一下子撞到了电线杆上,惊了一身冷汗,继而后怕:如果后面不是电线杆而是人,那现在是什么状态?从那开始,我就时刻提醒自己:开车一定要万分小心!
跟上面开车一样的道理,我倒觉得,有时候对于孩子来说,偶尔考差并不是坏事。如果能让孩子意识到平时学习的状态其实会直接影响到大考中的发挥,而不是总以为自己聪明、悟性高,就每次都能依靠突击拿到高分,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但作为家长此时一定要冷静,不能跟孩子一样唉声叹气,一定抓住机会,懂得借力打力。因为孩子没考好,心里一定憋着一股劲,家长一定要抓住机会,让孩子努力“奋斗”一段时间,趁机纠正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保持动力,燃起孩子内心学习的小火苗。
同时要告诉孩子:学习就像是一次长跑,刚开始可以缓缓地跑,保存实力,但必须要稳扎稳打,因为我们要为后面的冲刺做好铺垫。等到中间就要匀速地跑,慢慢地提升速度,把速度拉起来后一定要把持住。到最后,就是胜利的冲刺了!
来源: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