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怎么写,写作文方向怎么写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06-07 15:42:33

刘祥(江苏省仪征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与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相比,2023年的作文在题型和结构两方面均未出现大的变动。从题型看,依旧属于材料型写作;从结构看,也依旧沿用了“材料 任务 要求”的传统材料作文模式。其中,“写作要求”中使用的词语仅只有无关紧要的变动:2022年命题中使用的是“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2023年改动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删掉的“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即使不做强调,也不会影响作文的构思立意。

具体的命题材料当然是全新面孔。此则导引材料只有一个长句,其中的关键词是“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有何价值呢?可用以表达和沟通,可用以感悟和启迪,甚至可以改变命运,展现民族形象。正因为这些价值,所以“故事是有力量的”,当然,前提只能是“好的故事”。

高考作文当然不会要求考生探究故事的好与坏。材料型的高考作文中,材料可以是风花雪月、可以是乌鸦、蝴蝶与围棋,也可以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或者“凤头,猪肚,豹尾”,但其终极指向却是人或社会。

数十年的高考中,所有的材料作文无一不是旨在引导考生对内审视个体生命的应有态势,对外探究个体生命与时代或社会间的相互关系,考生只要守住这两个点而解读作文的导引材料,就不会出现审题的偏差。比如2022年的新高考I卷作文的“本手、妙手、俗手”终极指向不是如何下围棋,而是思考守正、创新的道理,避免生搬硬套或者弄巧成拙;又如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的终极指向也不是检测《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而是探究面对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与方法。

本道命题该重点关注什么呢?审题的核心只能是“故事是有力量的”。故事的力量在于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能量,小到个人的成长,大到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写作本文时,要避免空谈故事的价值意义,而是要贴近当下生活,侧重于解析“好的故事”本身。其中,考生必须注意一个隐藏的价值,那就是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既阅读前人的故事,本身也在抒写故事。而命题中所谓的展现民族形象,不正是要求当代青年用自己的行动去抒写属于中国的故事,为中华民族确立光辉的形象吗?

李正浪(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新课标I卷关于“好的故事”的作文命题,智慧地承载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该命题,以好的故事为情境载体,既能激发学生经历的感性体验,又能通过命题提示引导学生升华理性认知,巧妙展现了作文命题“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柔性力量。就语文学习活动而言,该作文命题可以检验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活动素养。这一命题思路,突破了常见的演讲稿、辩论稿、书信等实用类作文载体,通过对好的故事的联想与思考来检测学生表达与交流的素养,这是命题理念新的突破,值得点赞。

作为考场作文,要写出佳作,先要过审题关。该作文命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集中论述好的故事的意义:第一句话,具体讲不同层面的意义;第二句话,在此基础上进行“故事是有力量的”提炼概括。因此,考场作文需要将最后一句关键句作为写作的主要方向,而从第一句中提示的好的故事意义的关键词切入即可:可以围绕某一关键词来写,也可以围绕两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来写,甚至还可以对其中的省略号进行合情合理的个性化联想与思考。比如,好的故事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写作中,考生需要有具体真切的感性体验,否则,文章容易因泛化而显得空洞乏力。

丹尼尔·平克指出“讲故事的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六大能力之一。好的故事,可以产生共情,激发共鸣,促进人的发展。发掘好的故事,讲出好的故事,就是在开发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文化自信。

陈礼林(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

这则材料读来尤为亲切,我们牢记*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既体现了时代需求,也切入了日常情境。我们每个人都是听故事长大的,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学生取材应该也不难。命题选点非常直观,容易进入,考生的写作体验应该是轻松愉快的。

这则材料巧妙地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三类情境,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关注到命题的条件限制,也是对应这三类情境的关注、体验与思考。这则材料可以两个大部分,省略号前为一个大层次,里面又可分为两个小层次,主要讲“好的故事”的功能;省略号之后为一个层次,总结与议论,从另一个角度讲故事的功能。写作中要关注两个点,一是必须写“好的故事”,二是必须写出“故事的力量”。

要写好这篇文章,我们要追问两个问题:什么是好故事,好的故事究竟具有怎样的力量?我们能够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回答上述问题,这就构成了我们的答案,也就是我们的中心论点。也可以反过来,从现实生活中,或经典文献中搜寻一些好的故事,然后归纳其特点,也可以得到上述答案,起笔成文。

材料中已经讲得较为具体了我们可以撷取一点来讲即可。如“触动心灵”,好故事就是能触动心灵的故事,近的如张桂梅、屠呦呦、袁隆平的故事,远的如王阳明、范仲淹、孔子的故事,好文章在于往前一步,思考一下这些人的故事是怎么触动心灵的,比如屠呦呦的故事,感人的地方在于她发现青蒿素,拯救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疟疾患者,也发扬光大了我们的中医文化。

从考场作文出彩的角度,我们要在两方面努力:一是选材上,二是在主题上,就是鲁迅先生说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比如我讲屠呦呦的故事,我们不仅要关注她的故事的“好”,能让人动心动情,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她的故事的“力量”。什么是力量,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这个力量一定掀起了某种思潮,促成了某种转变,筑就了某种丰碑——这就是材料中所讲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这些不能空谈,要剖析我们所引例子内部的“硬”论据。

值得注意的是,这则材料省略号前的两个部分之间内在的关系,这则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大部分,切割在前面的分号,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对分号之后话的总结,这样看来,前面就是讲“好故事是看似没有力量的(是看不见的,超功利的,隐形的)”,后半部分讲“好故事是有力量的(看得见的,实用的,能够立竿见影改造世界的)”,这样看来,写作立意的审美张力更强了。写作中至少可以将上述思考作为一个关键段来写,亦妙。

周丽蓉(云南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作文试题“故事的力量”,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故事”是与学生生活关联最紧密的生活情景,从听故事到讲故事,在输入和输出中,在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判断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思辨能力得到培养,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试题与教材紧密关联,中华经典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红色经典中的革命故事,如《荷花淀》《党费》《与妻书》;社会主建设道路上模范的故事,袁隆平、钟扬、屠呦呦……都是“好故事”,充满力量的输入,奠定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认知,学生在考场上只要能够调动相关的积累,就有可表达的内容。但要写出优秀的作文,需要将从“故事”中获得的“启迪”“智慧”与18岁青年的思考力相匹配,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公民素质相一致,表达出对国家深厚的爱和生活在这个充满美好故事的国家的自豪。

豆党锋(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出版《高考作文十大满分基因》等)

本题立足个人生活情境与社会生活情境,以核心价值为切入点,以“故事的力量”这一核心话题为载体,引导考生关注自我与社会、关注自我成长与国家发展等,倡导“文中有我”,旨在增强考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从而培育考生的家国情怀。

在命题材料上,试题先从两个层面阐述“故事的力量”,然后用一省略号含蓄地告诉考生“故事的力量”还有很多,最后用“故事是有力量的”加以总结,从而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之学科素养;在能力考查上,试题从“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等角度阐述“故事的力量”,从而考查了考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之学科素养。

在审题立意上,试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故事的力量”,所以考生以此为立意点即可构思行文。在行文思路上,考生可从一个角度来阐述“故事的力量”,如全文就紧扣“故事能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来行文;亦可从多个角度采取并列结构或层进结构来阐述“故事的力量”。在素材的选取上,考生可选个人的故事、亦可选国家、民族的故事;考生可选自己的故事、亦可选他人的故事。总之考生只要能紧扣“故事的力量”这一写作话题,从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对此加以阐述,并将个人情感与故事的力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故事有何力量等角度行文。

写作思路怎么写,写作文方向怎么写(5)

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作文的要义是表达自己,无论是自己的思想、情绪或者经历,都是应有之义。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集中在议论思辨的居多,很多都是大的命题,自有其重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新课标Ⅱ卷的作文题自然让人眼睛一亮,言简意赅地指向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必再去扯各种作文素材,因为这个作文的素材就是自己的学习生活,鲜活而动人。

从整个作文题所给的材料和要求来看,在立意上要偏题反而是很困难的事,只不过是要表达青少年需要独立空间的一种诉求。自然,这里的空间不可能限于物理空间,比如希望自己拥有一间安静的小屋什么的,而是一种社会空间,在这里,青年人可以不受各种外在力量的干扰,可以静下心来思考,暂时摆脱眼前的压力,让身心得以放松,或者深化某方面的探索,坚定自己的路径,又或者去扬弃某种错误的想法,提升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考不是纯粹抽象的,一定是与一个个具体的人,与一桩桩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如何才能静下心来,在自己的空间里如过电影一般把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做一番梳理,然后通过这篇考场作文讲给亲友,讲给更多的人,求得更多的理解与共鸣,或许就是这篇作文题要考查的核心要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得有别于考生们反复练习的说理文了,更适合的文体应该是抒情性或哲理性散文。这其实也给了大家一个提醒,思辨很重要,但并不限于说理文。生活处处皆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阅读与写作来放松、沉淀与成长,并不只是学生的事,而是所有人一辈子的事。

写作思路怎么写,写作文方向怎么写(6)

陈维贤(北京市丰台二中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北京卷议论文延续近几年一贯的特点,即联系现实、提示角度,来思考某一现象或话题。从2017年的“说纽带”到去年的“学习今说”,大都如此。所不同的是,今年的作文题内涵更丰富,外延更扩展,时代气息更浓郁。所提示的“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有青年视角,时代立场。“续航”涉及个人、社会、国家,特别是科技、文化、国家发展等方方面面。作文题关注青年成长,引导青年接续奋斗,引导青年关注现实之意非常明显。

材料 命题(词语型)的作文形式非常友好,考生一般不会写跑题。不过,写作中首先要联系现实,赋予“续航”新含义,不要局限于材料的提示。其次要注意“续航”暗含两个方面内容,即“谁”“为谁”。谁来续航,用什么来续航,为何要续航,怎么续航,要航向哪儿,续和航有怎样的关系等等,这些想清楚了,思考深入了,文章才可能更有深度和新意。如为传统文化续航,那就是传承和创新;为体育续航,那就是跨越再跨越。“谁”的不同,“为谁”的不同,有无限的组合,这就为优秀生提供了写作的空间。同时,这个材料提示也为所有同学特别是基础一般的同学提供了保底。应该说这是一道非常好的作文题。

巧合的是北京卷的记叙文也是词语型命题作文。“亮相”和“续航”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从不同思维角度考查考生的思考和体悟。一个突出形象思维,侧重讲好故事,一个突出理性思维,强调思辨和论证,两个构成一个考查体系。

陈金华(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丰台二中正高级教师)

2023年北京卷大作文试题仍然延续前面几年同时提供议论文和记叙文写作文题的形式,以给考生选择性,给不同写作风格偏好的考生写作才能发挥的空间。其中第1题要求考生写作议论文,从这个文题来看,特点鲜明:

一是聚焦时代,围绕学科核心价值,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试题是较典型的概念阐释型写作,呈现为“材料 命题”的形式,试题材料围绕“续航”,对该词原有内涵和今天使用过程被赋予的新义进行了解释,材料中简洁凝练的定义与解释,给考生以鲜明的写作方向引导,尤其是解释中的举例“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的提示,紧扣时代脉搏,围绕语文学科核心价值,引导当代青年聚焦当前时代,从自身出发思考个人在特定时代下应当如何走好青春路人生路,引导青年关注和思考大时代下科技、经济的关系,将个人与时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国联系起来思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当代青年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等方面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是强化表达与交流关键能力,凸显思维过程与思维品质,呼应教学。

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指学习掌握、实践探索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高阶思维能力,其中在写作上主要表现为逻辑推理与论证、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等。在思维品质上,2023年北京卷议论文写作凸显了对考生“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考查,在扣住材料内涵和题目“续航”的基础,考生可以从议论文写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从“谁(什么)为谁(什么)续航”的关系和逻辑进行深入思考,文题给予了考生宽广的写作空间和思辨抓手,能有效引导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写作文题与一线教学贴合紧密,呼应了课程标准和教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关内容,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全面深化又结构关联,体现了“教学考评一致”的特点,这点对新课程改革和一线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是试题限制性与开放性兼具,两者有效平衡。

限制性表现在指令限制、主题限制和价值引导限制等方面。如指令限制方面,规定了写作题目为“续航”,并明确要求写议论文,这要求考生要在吃透材料内涵的基础上,围绕规定的题目来写,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不能写成其他文体;主题限制方面,材料中“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一句,暗示考生需要紧扣住“连续航行”和暗含的前提“已经在航行”写,要体现“谁(什么)为谁(什么)续航”的关系和逻辑,不管写“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还是其他领域的续航,都要体现这点。

写作文题在开放性方面,一是立意开放。可围绕“续航”的原指含义和使用中的含义,联系现实生活,在不同领域进行迁移思考,每位考生因联系生活和现实领域的不同,立场、观点会有所不同,是开放的,但只要基于材料和题目内涵来立意,都是可行的。二是思维开放。每位考生与现实生活联系后的不同思考,会体现出对“续航”主客体关系不同的辩证思考,呈现出不同的思维路径与论述过程,这必将带来丰富的思维与写作成果。

总之,2023年北京卷的议论文写作试题,贴合考生,贴合时代,让考生有话说,是一道能检测出考生语文素养和关键能力的作文题。

陈金华(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丰台二中正高级教师)

新高考命题注重情境设置,这点在2023北京卷记叙文写作的文体材料上体现很突出,材料从“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从生活中“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等生活场景中的“亮相”引入,有效勾连和对接考生的日常生活,能快速引导考生以“沉浸式”的状态进入到自己熟悉的相关场景或生活中,这对激活考生的写作状态是非常有力的。

什么是“亮相”?原意是批戏曲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蹈时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止的姿势,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气氛。也指公开露面或表演,还指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由此可见,亮相是有目的的,是庄重的,是有意义的,是前后有关联的事。结合材料和“亮相”的命题,考生在构思和写作时,材料中“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这句话,是要重点关注,不能忽视的。

在高考试题中,将记叙文大作文延续至今,这是北京卷的特色。高考的记叙文写作,需要考生联系生活积淀,构思合乎情理和事理逻辑的故事,要“讲好”故事,要讲“好的”故事,要在故事中体现人物,要在故事中体现主旨,这记叙文写作的重点。

据此,考生可以追问构思:谁“亮相”?为何要“亮相”?“亮相”的过程中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亮相”的故事中有什么起伏的波折或矛盾冲突?主人公在故事中有怎样的精神成长或认知发展?等等。

类似的这些追问与构思,背后其实仍然在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运用能力——以讲故事的形式,以偏“文学”或“艺术”化的故事形象来呈现对生活对社会的再认识再思考,指向的是语言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运用。

写作思路怎么写,写作文方向怎么写(7)

刘祥(江苏省仪征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此则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对联和随后的阐释文字间的逻辑关联。二者中,对联是核心信息,阐释文字是对对联内容的时代化解读。

对联的上联确立了“与有肝胆人共事”的交友之道。将其纳入当今时代来看,便是要求当代青年要立足于使命、挑战、责任、担当而谨慎交友,不交损友、俗友,不因为他人的负面影响而消弭了进取心。交友中的“有肝胆”是形象化说法,其真实意旨在于强化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上联中的“共事”也需要关注。“共事”不是追星,不是共同谋生,而是追求一份志同道合的事业。

对联的下联强化求知的方式。“从无字句处读书”是本次写作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陷阱。“无字句”是什么?当然是社会、历史、自然万象,甚至包括世道人心,只有将这些都当做白纸黑字的书来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才是为担当起时代的重任而蓄积力量。

由这个对联可以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呢?

首先可以联想到当代青年要想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仅靠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交往,能够在交往中有选择地亲近有肝胆的人,并与之成为同志。

其次可以联想到,仅有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关注社会,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视作理所应当的阅读素材。这便是要求当代青年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调查研究,去亲身参与。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才能担负起时代交付的使命与挑战、责任与担当。

写作思路怎么写,写作文方向怎么写(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