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在美国盛行。
这种疾病可能会导致600人死亡。现在有A和B两种治疗方式,一种表述为,方案A:200人会获救,方案B:1/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获救。结果72%的人会选择方案A。另一种表述方式为,方案A:400人会死亡,方案B: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这一次78%的人选择了方案B。
很明显的发现,这两个选择的数学期望也就是平均值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在面对相同的问题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呢?
这个案例说明了由于提问的方式不同从而导致人们不同的选择。或者更微观的说,人们的思维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对应着不同的框架。第一种情况下人们考虑的是救人,因此人们不愿意承担更多人死亡的风险。而第二种情况是考虑死亡的情况,因而人们倾向于宁愿冒险也要救更多的人的心理。说明人们面对收益的风险规避和面对损失的风险规避的思维会受到不同框架的影响即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指的是对同一个问题在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研究表明人们的思维会受到各种不同框架的影响,继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选择。
在心理学中,框架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最早是在1981年由阿摩司·沃特斯基与丹尼尔·卡内曼提出。他们发现,尽管得出的期望值相同,但是结果没有差异。人们仍然会因为基于受益面或者损失面提问方式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决策。当以收益的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避免风险;当以损失的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偏好风险。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所致。人们对一个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这是典型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出现的原因:大脑使用两个系统来做决定,系统一是迅速且无意识的,例如计算2X2等于多少? 系统二反应速度较慢,需要意识控制,例如计算28X31等于多少?
大脑重量只占身体重量的百分之2,但是却要消耗百分之20的能量,所以大部分日常的行为有60%为习惯行为,包括我们的决策大部分来自系统一。
但是系统一很容易被忽悠,准确度不高,所以需要调动系统二去反思我们的决策,认识到系统一的认知偏差可以更好地让我们地避开决策陷阱。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让大脑永远处于错误的,自动驾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