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道德特征有哪些,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职业道德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10-29 12:06:07

教师的职业道德特征有哪些,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职业道德(1)

简论教师道德[?]

加强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特别是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中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重要作用的并带有关键性的环节。离开了教育活动,人类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就不可能有世代相袭的继承,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我们必须要提倡和开展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共产主义道德水平,以便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更迅速有效地培养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更迅速地推动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各种不同的职业各有其不同的道德关系,教师的职业更有着与其他各种职业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教师道德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还有待于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和概括。这里,只是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有不确切或错误的地方,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和指正。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劳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的总和。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形成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和传统,形成了特殊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结成了一般人们所没有的某些特殊关系。因此,就必然有某些特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这也就是说,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其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这种道德往往表现为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任何一个社会或阶级的职业道德,都是该社会或该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具体运用。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当然也不例外,它是集体主义的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爱祖国、爱人民以及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等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师这一职业,在诸种社会职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的特殊使命,是要为整个社会培养正在成长的一代人,使他们具有必要的才能和品质。它的劳动对象是有着独特个性的、具有很大可塑性的、有着旺盛求知欲的各种不同的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以其特殊的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即不仅以自己的知识,而且以自己的感情、意志、信念和品德来对自己的劳动对象发生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也给每一个青少年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的各方面的人才,必须首先是通过学校输送到社会上去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好坏、快慢、成败,与教师的工作紧密相关。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职业,因为它关系到祖国的前途,社会的未来。教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力量,给人以美好的理想,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社会还把教师看作知识的象征和行为的表率,17世纪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说到教师这一职业时曾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优越的职业”。无产阶级的导师也都十分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列宁说得很深刻,他认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2]。由此可见,教师这一职业理所当然地应当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

全社会尊重老师,老师也应做全社会的好的表率,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把学生造就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纪律的人,这就是用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崇高的社会理想去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人们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有道理的。要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首先要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纪律;要受全社会的尊重,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因此,加强教师道德的研究,确立师德规范,深入而持久地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训练和修养,是完全必要的。

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当包含哪些基本的内容...

一、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在剥削阶级社会中,知识私有。青少年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要有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则必须付出昂贵的学费。因此,接受教育成了富有者的特权。从事教育的人,都是直接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然而,传播知识,传播人类文明,毕竟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古代许多人把它看作一切职业中最崇高的职业。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孟轲曾经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他把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看作人生的一大乐趣。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教育事业具有了与旧社会完全不同的意义。旧社会的教育家虽然传播了人类文明,有的还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精神权贵和人民的压迫者。我们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接受教育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教师所培养的人才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人民教师的工作,是造福于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我们的人民教师是旧社会的所谓人师无法比拟的。

热爱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全部的心血无私地花费在青少年身上,这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良心对自己的要求。仅仅把教师这一职业看作自己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也不愿意撞的态度,是极其恶劣的。有的教师,虽然也努力工作,但如果只是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个人获取名利的一种手段而不用心教育学生,或者只注意个人的著书立说而不考虑教学效果,或者是“教书不教人”、“身在学校中,心不想学生”等等,这些情况,都是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的。因为这种工作态度误人子弟,贻害国家,是对家长、对人民的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教师的工作崇高而富有重大的意义,但这一工作却又十分平凡而艰苦。传授给人以知识,教授给人以道德,使人智慧,使人高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教师数次、数十次甚至无数次不厌其烦的讲解和示范。有人对那些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的教师作过许多形象的比喻:教师好比一支蜡烛,不断地燃烧、消耗着自己,照亮着别人前进的道路;又像一支粉笔,散播着智慧的种子,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而渐渐地磨损着自己;又像一架梯子,让人踩着自己的肩膀攀上高峰,去采摘胜利的果实。不错,教师的工作的确平凡而艰苦,但在这平凡而艰苦的工作中,正蕴含着崇高的神圣的劳动。在任何职业生活中,各种关系都离不开道德的调整,道德调整的特点,就是人们要对其他社会成员、对社会作出必要的节制和牺牲。道德和崇高从来就是以自我牺牲为前提的。康德曾经说过,道德之所以能招来这么大的美名,或者说带来如此大的荣誉,就是因为它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关心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只图安逸、享受而不想做工作、做贡献,是毫无道德可言的。人民教师损耗了自己却照亮了下一代的心灵,磨损了自己却传给后代以智慧和力量,这难道不是很崇高、很值得尊敬的吗?当教师白发苍苍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难道不为自己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而感到满足、自豪和荣耀吗?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之甚少、甚小,而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他人甚多、甚大,这就是教育工作的崇高所在。

培养人的事业,要求培养者有高度的责任感,一般的职业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的是教育者对这一事业的忠诚。只有为培养下一代而勤勤恳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人,才是最可尊敬的。以献身教育为大,以献身教育为荣,以献身教育为乐,应当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道德情操。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的天职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但没有传授知识的能力是不行的。人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具备一桶水,甚至一缸水,这话是极有道理的。教师在业务上没有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要想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根本办不到的。为学生而学,学而不厌,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品德之一。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科学突飞猛进,学而不厌对于人民教师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不耻下问,教到老,学到老,这是教师的美德。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应力求广博深厚,精益求精。教师如果能具有丰富的、多方面的知识,就必然能更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举一反三。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虽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但应力求博学多识。除了向书本知识学习之外,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向社会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同志说:“知识分子如果不把自己头脑里的不恰当的东西去掉,就不能担负起教育别人的任务。我们当然只能是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当先生,一面当学生。要作好先生,首先要作好学生。许多东西单从书本上学是不成的,要向生产者学习,向工人学习,向贫农下中农学习,在学校则要向学生学习,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如果说知识对一般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那么,对教师来说就更为重要了。

诲人不倦,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比学而不厌更高一层的道德要求。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中心,因为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特点。诲人不倦蕴含着二层意思:一是爱护学生,二是循循善诱。爱护学生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和基础,诲人不倦是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循循善诱体现了诲人不倦的精神,诲人不倦则是循循善诱的本质。

热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或必要条件,也是教师的美德之一。没有对学生的真诚的爱,也就不会有对学生的不倦的教诲。教师热爱学生,是把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而给予爱护,对学生的爱,体现了教师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爱;教师热爱学生,不是对学生的溺爱和迁就。热爱学生当然包括生活方面的爱护,但更重要的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慈相济,培养他们心灵中闪光的智慧、思想和品格,帮助他们克服错误和不足,使他们将来能成为祖国的栋梁。教师热爱学生,不是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业务才能,还要关心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体育锻炼,让他们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还在于不只热爱优等生,而且也同样关心和爱护那些才智较差的学生,对他们也要热情、耐心地帮助,而不是采取讨厌、歧视的态度。在对待程度较差的学生上,更能表现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更能衡量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程度。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诲人不倦的方法和具体表现。教育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所谓循循善诱,就是有步骤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任何情况下,对学生都要满腔热情、不厌其烦地进行诱导,使之充满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反复教育的过程。只有满腔的热忱、不嫌麻烦的耐心、坚韧的毅力、得当的方法,才能充分启迪学生的智慧,造就出优秀的人才。

诲人不倦这一道德规范在著名的专家、教授中更应加以提倡。诚然,有了名的专家、教授时间尤为宝贵。因为学生、青年教师、社会上其他许多人要拜访他们,渴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指教;再者,专家、教授还有自己的教学任务、科研专题,常常是忙得不可开交。当然,对于那些不必要的挂名职务、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会议等,应该尽量减少。但是,对于那些迫切希望获得某些帮助的人,专家、教授还是应该热忱地接待他们,并尽可能多地给以指点,这也是师德的要求。这对于专家、教授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为做到它不容易,我们才把已经做到这一要求的专家、教授看作可尊敬的导师。有的人一旦出了名,便趾高气扬,把求教者拒之门外,这是一种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高级知识分子属于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其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事业。以诲人不倦的态度教育别人,把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无私地传授给青年一代,是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三、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一切人师法的表率。教师绝不只是传授知识,而同样重要的是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情操来影响学生。没有或不精通业务的教师,当然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思想作风不好的教师,同样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卿曾经说过:“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4]荀子强调教师要以身为正仪,即做学生的表率,这是十分重要的。他还认为:“君师者,治之本也。”就是说,国家安定团结,社会风气淳朴,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的最高领导和全体教师。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扬雄在他所著《法言》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5]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师啊!教师啊!是青少年能否成才的关键。一心想学习的人,最好是要找到教师。教师是人行动的模范。但是,不能成为模范的老师还是不少啊!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也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6]这些话都清楚地说明了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都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极大的可塑性。教师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无形中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因此,强调教师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强调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在言语上,应当讲文明,文雅而幽默;在对学生的讲授中,应该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多下功夫,不哗众取宠,不务虚名;在仪表上,应衣着朴素、整洁、大方;在待人接物上,应当热情、诚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上,应当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品格和情操上,应当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胸怀宽阔,遵纪守法,公正廉洁,富有正义感。此外,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还应该特别强调谦虚的品德,要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当工作有了成绩,受到表扬、奖励的时候不骄傲;当工作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的时候不灰心;当自己有了缺点和错误的时候不隐瞒,知错必改。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这样的教师才是堪称师表的教师,才是人民所敬爱的教师。精神文明的宣传者,必须同时是精神文明的实践者。从道德教育来说,理论的说服只有伴以榜样的示范,才更容易发生效果。只有用道德来影响道德,以情操来感染情操,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口头上把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而在实际上却不按自己所说的去做,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怎么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呢?如果自己没有事业心,没有理想,怎么能把学生培养成有雄心大志、有抱负、有理想的一代新人呢?这样的教师,人们又怎么能够去尊敬他呢?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及其理想的形成,受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品质的形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十年动乱,良好的社会风气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社会上和某些家庭中的自私自利、向钱看、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利己主义的恶劣风气不断地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抵制这些卑劣道德的坏的影响,给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道德榜样,这对于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教师的职业道德,要调整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调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一是调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之间以及教师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在旧社会,教师是自由职业者,属于“士”这一阶层。在长期的私有制和利己主义道德的影响下,教师往往有“知识私有”的思想和“文人相轻”的局限性。由于职业道德所具有的较强的稳定性和世代相袭的连续性,这种旧道德的消极的传统习惯伴随着这一职业遗留下来,继续影响着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在一部分教师之间,存在着争名争利的现象。有些人为了达到提级、提职的目的,只顾自己著书立说,对学生则敷衍搪塞、草率应付,对同事或同行则搞资料封锁、专题保密。有的教师在数人合作的科研成果或专著发表之后,为排名次、分稿酬闹得不可开交。有的教师自认为高人一等,认为学有专长,往往有轻视做行政工作的同志的看法,如此等等。这些行为,与教师这一圣洁的称号是极不相容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的艰巨任务,要求做不同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团结一致、精诚合作;现代科学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也要求多方协作,要求详细而广泛地占有材料,要求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而上述做法,只能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水平降低、速度变慢,也会给我们接班人的培养及整个教育事业带来危害。

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道德规范,对于教师的要求有以下几点:担任同一学科的教师,要有共同的事业心,从把学生教好这一根本的目的出发,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尊重,相互配合。新老教师之间,同样要互尊互敬,青年教师应主动向老年教师求教,学习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老年教师要爱护、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并注意学习他们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朝气蓬勃的精神,永葆革命青春。教师应服从领导,领导也应体贴、尊重和信任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有了矛盾,应当开诚布公地谈心,把问题讲清楚,达到彼此谅解和相互团结。做行政工作的同志,应多从教师劳动的特点出发,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尽可能地给教师以照顾;教师应自觉地看到行政工作对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人民教师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即使受到委屈的时候,也不应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应当把心全部放在党的教育事业上,把教学工作做好。

加强教师道德的宣传、教育和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水平,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既和以往的教师道德有着继承的关系,但同旧的教师道德又有着性质的不同。社会主义社会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人民教师的道德。因此,它不像旧的职业道德,往往是自发形成的,或者是在剥削阶级作为统治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党、政府和工会组织的教育,并通过有觉悟的成员自觉建立起来的道德。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就有很重要的意义。要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教师的性质和特点,更深刻地懂得人民教师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到人民教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责。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了解到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教师道德的重要性。教师生活在社会中,自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思想的影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教育学生,并要用自己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即更加自觉地、严格地、坚持不懈地改造自己。在锻炼、修养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社会某些方面的消极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每一个教师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道德意志的训练,并力求使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按教师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形成高尚的、坚定的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信念和情操。总之,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在各个方面做青少年的典范,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在讲究教师道德的同时,我们还要强调一下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中国本来是一个富有尊师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知识分子,包括大学问家,都很尊重自己的老师,并且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尊师的社会风气。*同志曾经是徐特立的学生,他对徐特立同志始终都怀着最大的敬意。他在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段话说明,徐特立同志确实是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家,确实具有无产阶级教师的才能和品德,同时,也充分说明*同志对自己老师的由衷的尊敬。但是,在一段时期里,特别是在一种“左”的思想影响下,教师不但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甚至成了“臭老九”。应该说,这种影响,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肃清,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存在着轻视甚至歧视教师的种种偏见。因此,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时,在全体人民中提倡尊敬教师的道德风尚,这也是很重要的。

注释

[?]原载《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83 03 15。

[2]《列宁选集》,2版,第4卷,678页。

[3]《孟子·尽心上》。

[4]《荀子·修身》。

[5]《法言·学行》。

[6]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43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论素质教育与教师道德[?]

新的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世纪,教育事业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否完成这一使命,将影响和决定我国这一复兴的能否实现,关涉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为了不断地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忽视或放松这个系统工程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必然要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们不但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还应当强调,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因为,只有加强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教师的道德品质,他们才能为人师表,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才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教师的职业,是同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一个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来说,他自己必须有一个崇高的灵魂,才能担当起这一神圣而光荣的任务。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扬雄在他的《法言》中认为,教师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善恶趋向,是应当特别慎重从事的。他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个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应当成为学生今后走什么路、成什么才、做什么人的榜样。扬雄针对当时一些教师不能以身作则的情况,极其感叹地说:“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唐代的韩愈在他的《师说》中进一步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在韩愈那里,就是要传孔孟之道,传儒家的信念、理想和基本理论。“受业”,就是传授学业,传授知识。“解惑”,就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传道”对我们来说,就是要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把扬雄和韩愈所说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说,在当前的时代,做一个教师,既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传授学业,解答疑难,又要身体力行,在思想品德上做学生的模范,成为一个称职的灵魂工程师。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一个人民教师,怎么才能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模范呢?我想,应当在三个方面做出表率。

首先,一个教师,应当在理想、信念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这就是说,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教师,应当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教师担负着更加光荣的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任务,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相应的科学文化和承担所教课程的业务知识,更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其次,作为一个人民的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职守,在爱岗敬业方面做出表率,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切切实实、一丝不苟地把自己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做好。不仅对学生的当前尽责,还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可是眼下,有这种人,正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一个教育工作者“他的心分散在几处,就是几分之一的人”,“分心的人……不是个整个的人”[2]。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扑在学生身上,那种心分多处甚至本末倒置的做法,实在是有悖师德要求的。社会主义的教师,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要从灵魂工程师的高度认识教师职业所具有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教师要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把教育事业看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条件,是塑造“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能为这一庄严而神圣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十分光荣的。要加强责任感,增强自信心,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地履行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要集中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最后,他应当在思想道德上做出表率,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要能做到教书育人,要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不但要有专门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有崇高的思想品德,能培养和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使学生在灵魂上能够得到提高。应该说,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其根本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只知教书而不知道育人,犹如只知耕种而不知道收获。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只关心学生的名次排列、升学率的高低,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法治观念都一概置之不理,就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陶行知先生强调,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不能分家。同时,他指出,育人就是要“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3],育人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于一举一动前,对善恶、是非下最明白的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更要求教师自身在善恶、是非、曲直、公私、义利之分上,首先有个最明白的判断。不论教师所担负的是什么课程,都不能忽视育人的重要。要自觉地把思想品德的教育,寓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当然,文科的教师,特别是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有更重要的责任。除了教好自己的专业课之外,还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每一个教师,都承担着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那种认为只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才应该关心学生品德的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都要检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严格地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能成为学生的模范和榜样。教师的教学效果,除了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思想品德,靠自己的人格力量。

由此可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使教师真正成为灵魂的工程师,能够成为做人的模范和榜样,必将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产生良好的影响。

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每一个教师,应当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原载《以德治国与公民道德建设》,286~289页。

[2]《陶行知全集》卷一,60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陶行知全集》卷一,80页。

论“业师”和“人师” ——谈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的师德状况对青年一代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师德培养中,应当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吸取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并结合新的情况加以发展。

在中国古代的道德传统中,强调教师具有两种身份或两种角色。一种是古人所说的“经师”,另一种就是古人所说的“人师”。所谓“经师”,在早期主要指传授“经书”的学官,汉代以后,就泛指教授学生的大师和师长。现在,我们读的已经不是“经书”,而是各种专业的科学知识,因此,古人所说的“经师”,在今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讲授经典著作和各种专业知识的教师。从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用“业师”来代替古人所说的“经师”。所谓“人师”,主要是教导人的品德和指导人的“行为”的教师,即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提升人的道德人格的教师,所以又称“人师”。古人认为,教育学生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人的气质”,“学做贤人和圣人”,因此,“人师”在德行和学问上都应当成为人的表率,道德和人格的高尚是成为优秀人师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道德学习是一生之事,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对待个人和整体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具备的能力。

一般来说,“业师”(“经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除了各种专业知识以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性和人格,是可以不管的。一些教师也往往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己任,而不注意学生的“道德”和“为人”。而“人师”的要求就不同了,他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并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提升学生的境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将“人师”同道德崇高的“天爵”联系在一起,把“策名天爵,独步人师”[2]作为理想的人格。“天爵”一词,原是孟子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所获的职位只是一种“人爵”,它是官方授予的,随时都可能失去,因为官方既然能赐予你这一官职,那它也就随时可以把这一职位从你那里拿走;而“天爵”则是上天赐给的崇高的“道德爵位”,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是一个人终生都能保持的荣誉。孟子在这里明确地告诫人们,不要看重那显耀一时的权力,应当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郭沫若更把“人师”提高到“精神的领航者”的地位,他说:“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人师是指导精神的领航者。”[3]《后汉纪·灵帝纪上》中说:“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故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耳”,强调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人师”是很难遇到的,因此,一个能够遇到“人师”的人,应当好好的向他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清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慨叹“海内人师少,中原世运屯”[4]并认为整个社会的一切丑恶和风气的败坏,都是由于“人师”太少的缘故。他强调“人师”的崇高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对抵制社会不良倾向和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培养“人师”。

在今天,还有没有“经师”(“业师”)和“人师”的区别?在实际教育生活中,还是有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专门讲授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称作学生的“业师”,而把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称作学生的“人师”。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教师,存在着与“人师”要求相背离的情形。一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注意启迪和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的教师不能也不应被称之为学生的“人师”。

当然,从事各种专业知识教学的教师,也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自己的全部教学工作中去。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说,当前的“业师”,也要担当起“人师”的责任。我国著名的老教育家徐特立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讲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他说:“师生的相互关系,首先要谈教师的人格问题,因为教师是领导者,所以不能不谈教师的人格。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因为中国过去教经书中的知识的称经师,现在是教科学知识,为了容易记忆,所以仍袭用这个名称),一种是人师,人师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都要管。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这也就是说,“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是我们今天教学的要求。

对于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和伦理学教学的教师来说,除了肩负“经师”和“人师”的职责外,又有着特殊的要求,即必须要身体力行自己所讲授的内容。在课堂上提倡和宣传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都必须先做到;在自己的论著中写出来要学生遵守的,自己更要遵守。要切实做到言行一致和言传身教,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人师”,而不仅仅是学生的“业师”。

传授有关伦理道德的知识,写出有真知灼见的伦理道德的论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狭隘的、庸俗的、急功近利的思想经常在社会上泛滥,成为影响学生品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这些现象,一些教师往往敷衍塞责,不仅不认真备课,把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为了追求名利而哗众取宠,放弃了一个教师应尽的神圣职责。“说的和做的背离”,甚至自己所反对的,正是个人在心中所奉行的,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言行脱节,甚至言行背离。这种现象,也可以说是一些教师双重人格的体现。如果不能在品德和人格上感化学生,不论你的知识如何丰富,教学方法如何先进,文章写得如何周密,专著的水平如何精湛,都是不可能达到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的。

在社会主义的学校教育中,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和研究生的教育,都应当强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地奉行德育为先的指导方针。为此,强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培养“人师”的工作,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人师”呢?

汉代的思想家扬雄在他的《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提出了一个“人师”的标准,这就是要在知识、学业、品德、人格等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模范。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个“人师”,在今天来说,就是要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要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要一心为公、大公无私,要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要自强不息、谦虚谨慎等。总之,一句话,要想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首先必须自己先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

对于一个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来说,我们应当努力做到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把“业师”与“人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不得已而求其次,那么,我们宁愿人家说自己才不如人,也不愿被人说成德不如人。东汉著名的思想家张衡说得好:“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教师是一个崇高而光荣的职业,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社会兴衰成败的重大事业,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我们都可以说教师是名副其实的灵魂工程师,担当着塑造人的“灵魂”的神圣事业。

历史的经验证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兴旺发达,总是与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当前出现了种种缺乏教师职业道德、一些教师言行背离的情况下,更应该强调品学兼优的意义。知识与品德兼备、学问与人格俱全,才能成为具有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才能培养出优异的人才,国家和社会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础之上。

注释

[?]原载《高校理论战线》,2013(1)。

[2]《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

[3]《青年哟,人类的春天》。

[4]《赠孙征君奇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