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困惑,组织方法交流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高效的复习方法,不仅可以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进入期末,教师先组织一堂复习方法课,让学生亮一亮自己的复习妙招,教师引一引复习策略,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常见又好用的复习方法:
思维导图法:把每单元的知识点罗列出来、抽象出来,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体系。
目标导向法:复习要有计划、有目标。根据复习材料,进行有步骤、有安排的复习。
错题归类法:学生人人准备一个错题本,每一道错题都要弄懂、理透。老师也要准备,将学生的错题进行整理,有针对性地复习。
以书为本法:复习时,要紧扣书本,把课堂和课本当做主要的复习材料,不宜本末倒置地做大量课外习题。
减压力,建设心理能量站
面对期末,每一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压力。如果说知识水平是学生期末学习的硬件,那么稳定、平和、乐观的心态就是取得好成绩的软件。怎么让孩子轻松上阵?三款超好用的期末解压法,不妨试试。
无厘头款:Flash小动画。搜索各大短视频网站,一大摞搞笑小视频轻松到手。“怎么也丢不了的作业本”“没有好好学习住不上好房子的猪爸爸,在教育儿子好好学习”……这类短视频适合在午睡后给学生看,一看便困意全无,哈哈大笑之余,还能心领神会视频的教育用意。
走心款:情感储值。情感储值就是通过赞美、鼓励将信心、勇气和爱给予对方。在班级辟出一个角落,存放每一个孩子的情感账户,期末定期组织学生、师生相互点赞,将点赞的小便签投入到对方的账户中。情感储值不仅融洽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对方在你眼中看到了自己的好,并愿意为了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对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适合期末的小游戏
活动款:团辅游戏。在期末阶段定期开展心理团辅游,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心随身动,特别能鼓舞士气,团结人心。建议每周设立一天为班级庆祝日,和学生尽情地来一次团建。
当然最好的心理辅导,还是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期末测试只是下一阶段努力的开始。无论成绩如何,不断学习和探索才是终生要做的事。
赋能身体和心灵,给自己一个拥抱
临近期末,很多老师的“期末综合征”大爆发,就像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炸。老师的压力有工作原因:学生心浮气躁,状态变差,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有自身原因:担心班级成绩、年级排名,颈椎、腰椎等职业病找上门;有家庭原因: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两头奔波;有外界原因:天气炎热,心情也跟着烦躁,网上还有教师的负面言论……找到了病因,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适时运动,蓄体能
教师是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于一体的职业。期末久坐伏案是特别常见的工作状态。
很多老师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锻炼身体,魏书生有两个做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和学生一起运动。他几十年来一直带着学生长跑,从严冬到盛夏,在跑步中增强体质。二是抓住一切机会运动。他去老区开会,回宾馆都是步行,如果路远,就骑自行车。甚至在上课、做讲座时,也会做一些踮脚、金鸡独立这样的小运动。
身体健康,不仅可以消除期末的疲倦感,同时,教师的自我评价、自尊、自信也会受到深刻的影响。
二次创造,守初心
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都积极热情、能量满满;几个月后,都或多或少地变得焦虑和疲惫;经学期末一战,耗尽精气神,急需一个假期来好好做一个调整。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说,“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接着,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
当我们明白了两次创造的道理,就会把目标看得与实践本身同样重要。而管理目标也就成了解锁老师理想状态的一把钥匙。期末目标的管理尤要把握“以原则为中心”的法则。譬如,在授课时以精讲精练为原则,把握课堂前2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解决难点、重点、易错点。在复习冲刺阶段以劳逸结合为原则,不占用学生大课间、体育课,不布置过多的作业,保证学生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在学期评定时,以鼓励为原则,发现学生的优势、潜能,用发展的眼光激励每一位学生……以原则为中心,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能给教师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让期末变得积极而充实。
教师的心灵是真善美的泉眼,那里喷涌着源源不断的力量。每当我们疲惫、乏力、迷茫、困惑时,就要回到初心,去那儿停留、驻足,在那里重拾勇气,唤回热情,获得再次出发的力量。
适时断网,寻找小确幸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虽然技术渗透到了生活、教育的方方面面,但信息技术在提高我们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霸占了我们很多的时间、精力。短视频、新闻八卦、网络会议、各种推文,过多关注让人更烦忧。我们可以不定期地给手机来个“断舍离”,适时断网,留下私人时间,保证睡眠质量。同时,善于寻找生活“小确幸”来温暖自己,比如:学生分享给我们的小零食,自己孩子的童言无忌,同事分享的生活小妙招等。
期末,请老师赋能身、心、灵,给自己一个拥抱。因为我们的身体状态、精神面貌、课堂表情都会被孩子充分地吸收,成为他们对成人世界的判断和看法,而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温暖和长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