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具有梅花精神,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梅花的品质精神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4 08:54:29

梅花精神·非凡人生

1、 越南创业

1935年,年仅16岁的田家炳因父亲去世而不得不辍学,子承父业,所幸的是父亲生前已经培养了他自立自强的意志以及心怀天下国家的大志。短短几年间,他协助母亲,把父亲留下的产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心怀壮志的他,并不愿安守于家乡的产业,经慎密考虑之后,他选择去越南经营瓷土,打算把大埔的瓷土运往越南,扩大家乡的瓷土产业,同时为越南瓷厂提供优质原料,提升瓷器品位。此外,从大埔贩运瓷土到越南,每年几次回家组织货源,还可以看望老母,尽到为人子之孝道。

经过一番筹划和紧锣密鼓的行动,1937年,田家炳在越南西贡创办了“泰安隆瓷土公司”,由于品质高,价格实惠,加上他坚持“诚信为本”的准则,他经销的瓷土生意蒸蒸日上。1939年,年仅20岁的田家炳不仅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而且成为业界德高望重的商业领袖。

哪些人具有梅花精神,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梅花的品质精神(5)

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之时,日本侵略者占领汕头,他从家乡运销瓷土到越南(必经汕头)的运输线被切断,越南瓷厂纷纷停业,他的瓷土公司被迫关闭,海外第一次创业化为泡影。田家炳从切身之痛中感悟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犹如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

哪些人具有梅花精神,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梅花的品质精神(6)

2、万隆经商

离开越南,田家炳赴印尼的万隆投奔兄长田家烈,岂料他到印尼不久,田家烈即染了重病,不久便撒手而去,随后大嫂因哀伤过度而去世。刚满20岁的田家炳必须抚养4个年幼的侄儿,并经营先兄遗下商行。在生活不适、语言不通、业务不熟等新的挑战面前,他挺直腰板,知难而进,用一年时间克服了各种障碍,很快就把商号经营得风生水起。

当时印尼土著相对淳朴,常被商人欺诈。狡猾的商人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甚至囤积居奇,牟取暴利;或者貌似高价买入,却缺斤短两;或者低价卖出,但以次充好。种种巧诈,不一而足,为了商行的生存和抚养年幼的侄儿,他不得不随波逐流,但内心备受煎熬。他每念到《朱子治家格言》:“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刻薄成家,理无久享”的时候,便寝食不安,时时感到愧对先父昔日的谆谆教导。

1942年3月,日军占领了印尼,处于交通枢纽位置的万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将万隆及附近地区划为军事区,限令外侨一月内迁出,而且不许带走财产。这样,田先生结束了他早想退出的工商业。从1935年至1942年,田先生遭遇了种种人生重创:少年丧父、第一次创业付之东流、兄嫂去世、第二次创业被扼*等,若没有坚韧不拔的梅花精神,怎么能够东山再起?

哪些人具有梅花精神,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梅花的品质精神(7)

3、雅加达打工

身无分文的田先生只身来到雅加达,先父曾耳提面命的四字箴言“勤、俭、诚、朴”又一次次在耳边萦绕。他曾自信地说:“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打倒我!我身上流淌着客家人的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客家精神是我生命的内动力。”在关键时刻,灵魂深处积极顽强的梅花精神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他决定到族人田国璋的五金厂打工,田国璋在雅加达开办五金厂,他对田家炳的为人与业绩早有所闻,颇为赞赏,于是委以重任,让田家炳去制锁厂管理生产。曾几次做老板,现在却去打工,田家炳坦然面对,因为生意几次被迫中断,都出于客观原因,自己问心无愧。田国璋的五金厂,主要生产锁头。田家炳深入工厂和车间,很快掌握了相关技术,同时也发现厂里内耗严重。

经过仔细观察,田家炳找到问题的症结:工人互相扯皮;工厂奖罚不明,产量与工资没有挂钩,导致工人磨洋工,勾心斗角。他对症下药:先化解工人矛盾,再实行定额管理,提高效率。于是,他先找两个帮派的核心人物谈心,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又通过他们去说服其他工人,从而有效调解了厂里的帮派矛盾。接着,他向工人公布新的管理措施:定额管理,按件计酬,奖勤罚懒。

这些措施有效实行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五金厂很快便扭亏为盈。几年的工厂管理实践,使田家炳获得了工厂管理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为将来创办实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超伦树胶厂”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独立后的印尼百业萧条,物资奇缺,这正是创办实业的大好时机。田家炳独具慧眼,目光锁定橡胶加工业,因为印尼盛产天然橡胶,印尼老百姓也熟悉橡胶生产,原料和劳动力充足;橡胶制品可以用来生产很多的日用品如雨衣、胶鞋、自行车轮胎、绝缘材料等。经过深思熟虑,田家炳决定创办树胶厂,欲取名为“超伦树胶厂”,取意“超群拔萃”。可是,他办厂所需的大笔资金如何筹集?

虽然没有现成的资金,他却有着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那就是他正直诚实的操守与声誉。在关键时刻,无形的资产为他凝聚了有形的资金:首先,田国璋就非常乐意支持他;其他大埔籍华侨也纷纷支持他,最后,非大埔籍华侨也愿意借钱给他。因此,他很快就筹集到了办厂资金。1945年底,田氏“超伦树胶厂”建成投产了,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工厂实行定额管理,产品的数量质量与工资挂钩,工人的积极性很高。由于田氏产品质量可靠、品种齐全、适销对路,生意如日中天。至1951年,他不仅还清借款,还积累了相当的资金。

5、未雨绸缪,抢占先机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从日本进口的PVC产品大量涌入印尼市场,其价格低廉对橡胶产品构成严重威胁,东南亚的橡胶业因此大受打击,这使得田家炳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经过深思熟虑,他当机立断:将橡胶公司改造成现代化的化工企业,生产人造革和塑料薄膜,抢占市场滩头。1954年,他到日本考察PVC的生产,随后完成了企业的转型改造。

1956年夏,进口的人造革和塑料薄膜猛烈冲击印尼市场,印尼的橡胶企业风雨飘摇之际,改造后的田氏化工正式投产,其产品适销对路,比同类的进口产品更具竞争力,田家炳在印尼塑胶化工界名噪一时。

6、壮士断腕 移居香港

“二战”后,印尼的民族企业不尽人意,印尼原住民的经济力量薄弱。由于勤俭刻苦,善于经营,很多华人在印尼创业却很成功,华人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因此,华人与原住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悬殊,一些原住民“心理失衡”,加上一些政客的挑拨,以及印尼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终于导致原住民与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田家炳预料到印尼排华浪潮迟早会到来,暗下决心另谋出路。同时深谙中华文化的他,希望寻找机会让子女们能够接受更好的华文教育。经一番周密考虑之后,他决计去香港,1958年夏,他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把印尼如日中天的化工企业交给几个侄儿经营,举家迁往香港。后来,印尼局势正如田先生预料,大规模排华浪潮终于爆发, 1962年印尼排华达到高潮。很多华侨被遣送回国,途经香港见到田先生,不禁嘘唏感叹!

7、屯门填海建厂

田家炳每次创业均遵循“实业志在公益”之准则,到了香港也不例外,他决计还是从事化工业,利益当地民生。香港创业亦面临重重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建化工企业需要约30万平方英尺的场地建设厂房,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谈何容易!

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新界乡议局主席陈日新先生鼎力相助,局面峰回路转。经陈先生介绍,在屯门找到一块3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作为建厂场地,但若要在屯门海滨建厂,要面临筑堤、填海等艰巨工程,还有十分繁琐的官方手续。陈先生由于特别欣赏田家炳的胸襟胆识而一次次奔走相助。1960年秋,规模巨大的田氏化工城在屯门荒滩崛起了。

哪些人具有梅花精神,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梅花的品质精神(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