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是唐代的大诗人,他和柳宗元深得唐顺宗的信赖,参与了永贞革新运动,“二王刘柳”的称呼就证明了他的实力。刘禹锡诗文俱佳,他的《陋室铭》相信大家都能记诵,他写的咏史诗《乌衣巷》等也堪称一绝。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刘禹锡的民歌体诗歌《竹枝词》。刘禹锡因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谪到地方任职长达二十三年,在这个漫长的贬谪岁月里,刘禹锡广泛接触了民间歌谣,创作了不少民歌体诗歌如《竹枝词》《杨柳枝词》等。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就是《竹枝词》,是刘禹锡在贬谪夔州时所写。民歌的特色就是语言清新明快,通俗易懂,还便于口头传唱。在有些字句还使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夔州一带时晴时雨,气候多变。春天到来,杨柳依依,江水普涨,人们送走了冬天的寒冷,都出来耕种劳作,田野里充满了欢快的歌声。
这里诗人写得很形象,青年男女一边唱歌,一边还用脚踩踏着地面形成一种音乐的节奏。当然我们现在也有这种踏步或击掌的,应该很好理解。
东边出太阳西边在下雨,诗歌第三句宕开一笔,这看似与江上的歌声无关,其实它是一种起兴,是为第四句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第三句一放,到第四句巧妙一收,使全诗陡起波澜。这样就把景物描写和心理表现融合到了一块,突出地表现出了劳动场面中男女的相悦相慕之情。
这里宕开一笔,其实就是为了突出一个“晴”字,用晴来谐音情,表达男女接触的那种惆怅和依恋。这种情很朦胧,不可名状,不便言说,就像那时晴时雨的气候一样。
这里晴用作情,意义从晴天转到了感情上了,它就是一种谐音双关的修辞。在古代诗歌中,这种以同音词来表达另外一种意义的方法,特别是在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经常能见到。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