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的意思,之子于归解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4 14:43:22

崔护,这位在诗坛上留下浓厚一笔的文人,出生于772年,相较于“诗仙”李白的701年,确实晚了七十一年。而李白,那位飘逸如仙、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在762年辞世,如此算来,崔护竟是在李白百年后刚好十年的时候降临人世。崔护的一生跨越了七十四个春秋,直到846年才离世。在古代,如杜甫所言:“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七十岁已属不易,崔护能享年七十四岁,可谓是长寿,自然令人羡慕不已。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的意思,之子于归解释(1)

崔护的诗作中,有一首特别引人注目,那便是《题都城南庄》。从诗题便可窥见一二,“都城”无疑指的是当时繁华热闹的长安城,而“南庄”则揭示了写作的地点,是长安城南的一处庄子。那么,在这南庄之中,崔护又留下了怎样的诗篇呢?

诗中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短短的一句,便勾勒出了男主人公深深的回忆。去年的这个时候,就在这扇门后,他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的面庞与娇艳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这样的美,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成为他难以忘怀的记忆。花与人的相互映衬,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更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思念。

而接下来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则更是将这种哀愁与思念推向了高潮。姑娘的面庞已然不知去向,只留下那依旧在春风中绽放的桃花。桃花依旧,但人已非,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无疑加深了男主人公的失落与惆怅。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的意思,之子于归解释(2)

关于这首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就是崔护本人,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有一些野史和传说,以崔护为主人公进行了各种演绎。比如在《唐传奇》中,就讲述了一个关于崔护与这位美丽姑娘的动人故事。据说崔护在郊游时口渴难耐,便向一户人家讨水喝。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女子,二人一见钟情,互生情愫。然而第二年清明,当崔护再次来到这个庄子时,却发现门上已经上了锁。他失望之余,便在门上题下了这首《题都城南庄》。

过了几天,崔护再次路过附近时,却听到有哭声传来。他好奇地走过去查看,结果是姑娘的父亲开门出来。他告诉崔护,自从去年崔护离开后,女儿就茶不思饭不想,最近终于因为思念成疾而去世了。崔护听了这个消息后心如刀绞,他走进屋子,在放着姑娘尸体的床头痛哭起来。他一边哭还一边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神奇的是,当姑娘听到崔护的声音后,竟然立刻复活了过来。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的意思,之子于归解释(3)

当然,这个故事显然是一种夸张和虚构的传说。人死不能复生是自然的铁律,但这个故事却从侧面反映了崔护这首诗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它不仅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于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激发了后世文人墨客的无限想象与创作灵感。

回到诗歌本身,“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四句诗中除了运用了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外,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重复”手法的运用。“人面”和“桃花”这两个词在诗中各重复了一次,这种重复不仅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更突出了“人面桃花”这一主题意象在整首诗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重复”手法其实也是《诗经》等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与排比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具体来说,“重复”更注重于同一词语或句子的反复出现以强化表达效果;而排比则更注重于句式结构上的对称与平衡以及意义上的递进或并列关系。当然这里只是简单提及一下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具体讲解还需要另起炉灶、详细阐述。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的意思,之子于归解释(4)

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诗经》中同样是写桃花与爱情的一首诗——《桃夭》。这首诗以清新脱俗、婉约柔美的笔触描绘了桃花盛开时节的美丽景象以及女子出嫁时的喜悦心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三句分别描绘了桃花盛开、结果、叶茂的不同阶段;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三句则分别表达了女子出嫁后对夫家生活的美好祝愿。将这首诗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进行对比欣赏;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爱情和美好生活共同追求;更能体会到中华诗歌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魅力所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