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几年,关于教材方面的争议屡屡冲上热搜。
这不,席慕蓉建议把《愚公移山》移出课本的行为又掀起了轩然大波,理由竟是:故事太可怕!
在南开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当代著名诗人席慕蓉向在场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现在《愚公移山》还在语文书上吗”?
在得到大家的肯定后,她当即说道:
“必须把《愚公移山》移除,如果这篇文章还在,请大家一起投票否决,因为它实在太可怕了”!
《愚公移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时至今日,“愚公精神”早已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内核之一,它代表着坚定不移、敢于吃苦、不惧嘲讽......
那么这样的故事为何要移出语文课本呢?
席慕蓉又为何说它可怕至极?
2
1924年,《愚公移山》首次被选入了《现代初中教科书国文》,后来成了教材的经典之作。
算起来,它已经在课本中存在99年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则故事,看看能否自行找到它的“可怕”之处。
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岸,有两座高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每一座都有七八千米高,占据了方圆七百里的面积。
两座高山的正对面,住着一位九旬老头,名叫愚公,由于这两座高山阻挡了往北的通路,人们每次出行都要绕一大圈。
愚公总说:“看着吧,早晚有一天,我要把这两座大山移走”。
没过多久,愚公的邻居家办起了丧事,起因是邻居家的男人想去山那边买斧头,结果不小心失足摔死了。
愚公不希望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于是召集全族人,对他们说:
“我们一起努努力挖掉这座山,开凿出一条能通往豫州南部,再到达汉水南岸的路怎么样”?
愚公的老伴听后对他说:“你都90多了,连一个小土丘都搬不动,何况大山呢”?
“只要坚持不懈,肯定能做到”,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愚公决定将开凿出来的石头倒进渤海沿岸。
随后,他带着能挑担子的子孙开始凿石挖土,因为路途遥远,他们半年才能往返于渤海一次。
河湾上有个叫智叟的聪明老头得知此事后,嘲讽愚公的做法很蠢:
“山那么高,就凭你们这群人怎么可能移走呢?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年纪了”。
愚公放下手中的铁球,哀叹了一声:“我老了还有儿子,儿子老了还有孙子,山是不会长的,但我的子孙是无穷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