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中国现代美术家,他画笔下的奔马独步画坛,享誉整个世界。徐悲鸿的艺术人生,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与格局影响深远,在他的身上能够看到卓越的大局观,32岁留洋回国,他放弃了国外的显赫薪资和待遇,投身于国内的美术教育工作。他的身份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画家,对于中国的美术史而言,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是一位具有着英雄气质的艺术家。一起走进徐悲鸿的人生,去感受他对美术事业的无私。
出身贫苦,卖画赚钱1895年7月份的一个夏日的夜晚,江苏宜兴的一家破旧房屋里,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这户人家姓徐,他们刚刚得了一个儿子,他的父亲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徐寿康,寓意为“长寿安康”。但是寿康的整个童年,却过得并不顺遂。寿康的父亲徐达章,是村里的教书先生,除了经常在四叔给孩子们上课以外,又很擅长书法绘画,经常通过给乡里人画画写字,来赚取更多的薪水来补贴家用。
寿康幼年的时候跟着父亲学习,9岁的时候开始跟着父亲学画。13岁的这一年村里发了大水,家里那几间容身的旧屋,也被洪水给淹了,母亲种的那几亩田,更是毫无收成。徐寿康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为了能够补贴家用,他开始跟着父亲一起卖画为生,辗转乡村镇里的卖画生涯也十分艰苦,但是这一时期却丰富了徐寿康的阅历,开拓了他的视野。在他17岁的这一年,父亲突然病倒,他只能一个人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为此他在三个学校教孩子们画画,虽然这份工作薪水微薄,甚至学校那些老师都嘲笑他没有学历,但是他却乐在其中。
其实在他卖画的这些年里,他一直想借机会学习西方绘画,可是苦于没有机会。心中苦闷的他,下一个深秋傍晚看到天空鸿雁哀鸣,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我将以哀鸿自况,发奋绘画!”,此后他改名为徐悲鸿,开始了他学习西方绘画的艰苦道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甚至没有接受过正统绘画教育的年轻人,在多年以后竟然成为了一代绘画大师,成为了推动中国现代美术事业进步的艺术家。
立定志向,跌跌撞撞前行徐悲鸿认定了学西方绘画这件事,19岁的他去到了上海,虽然他心中有梦,但是首要解决的却是温饱问题,而他唯一能够拿出手的就是绘画。带他去上海之前,他的一位同乡好友就将他引荐给了当时复旦大学的校长,本想着能够凭此获得一份工作,可是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顺利。因为校长与他一见面,看到的是一个毫无学问,身材瘦弱,有几分古板木讷的年轻人,他觉得这样的人竟然成不了大事,犹豫了一会儿,就将帮徐悲鸿找工作这件事情完全推辞了。
在他来上海之前,身上所有的家当都留给了家里人,口袋里空荡荡的他,连吃饭钱都拿不出来。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将随身带来的铺盖和大褂都拿到典当行里换成了三天的口粮。他在城市徘徊,希望能够在这个繁华之地找到一份工作。游荡在街头的他偶然看到商务印书馆门口贴出来的告示,这里需要一个绘画插画的小职员,徐悲鸿连忙画了几张画稿送了过去,随后每日焦急等待着能够被录取。
只是天不遂人愿,他先得到的消息是自己已经通过了此次的应聘,接下来就有着管吃管住,又能够额外学习法语的机会,谁知道到了第2天早上,总负责人又驳回了他的画稿,认为他的画风太过粗糙,并不适合这份工作。这仿佛一个晴天霹雳,刚在心中点亮的火焰,就被一盆冷水打灭,黄浦江上吹来的风有几分寒冷,让他缓不过神来。人们只看到那些成功人士站在顶峰上的光彩,却不知道他们曾经为了那份往日后的成功,在暗夜里跌跌撞撞前行多年。
出国留学,成绩斐然当然命运之神也没有轻易抛弃徐悲鸿,在友人的资助下,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在20岁的这一年考入了震旦大学,这所由法国教会创办的大学,为他日后留学法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徐悲鸿人生的新天地,也是在这里打开的。当时的震旦大学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也有许多进步人士,徐悲鸿不仅得到了这些人物的赞赏与指点,增强了他的绘画功底;在当时进步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寻求中国艺术的改变,他想要打破常规,让中国艺术在世界画坛上大方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