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看来,这种酱比较恶心,看过后就吃不下去。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制酱的工艺技术也提高了,酱的品种也多了。事实上,现在的农村,这种酱的制作已经非常少了,有的地方已完全消失了。
过去,农村生活水平不高,缺食少穿,有的一个月或者半年见不到一点荤腥,对一些蛆类的虫子并不见到就恶心,而是当成美食。比如,山里的多种蜂蛹,大多是蛆类形状,葛藤上的结节内长出的虫子,捉住的时候也是蛆类形状,叫葛藤虫,松树砍倒后,里面同样长蛆类的虫子,如此等等。直到现在,城里一些餐馆还到乡下收购这种虫子,说明一些人还喜欢这道菜。
过去农村兄弟姐妹多,家里吃饭的是一大家子,洗菜的时候,哪有那么多时间精挑细选,洗干净后,一大锅炒了,吃饭的时候,不免要吃出虫子,把它扔掉就行了,饭菜照样吃尽肚子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在学校住过宿的人,恐怕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时学校吃的是蒸笼,吃的是大锅菜,吃豆角、四季豆、辣椒、小白菜等的时候,吃到蛆类的虫子是常见的事。那时,一人一个锑碗蒸饭,如果吃到了虫子,饭菜不吃了,那就再也没饭可吃,你只得挨一顿饿。因此,那时的学生吃到虫子时,也不当一回事,也不觉得恶心,扔掉就行了。
现在一些曾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吃饭时,看到菜里有虫子,不但不恶心,反而很高兴。他们认为,菜里有虫子,证明种菜的人很少打农药,是最好的绿色食品,吃了身体健康。在讲究养生的年代,人们的观念不再是吃饱,而是要讲究食材的质量,讲究环保和健康。
饭里的沙子
饭里的沙子,指吃饭时偶尔吃到沙子。饭里有沙子当然说明米里面有沙子,米里面有沙子,也就说明稻谷里面有沙子。
稻谷是泥土里长出来的,从收割到晾晒,都有要与泥土接触,免不了有些泥沙混入稻谷里。比如说,不小心稻谷倒在田里,农民舍不得,要把稻谷捧起来,这其中自然就沾上泥沙,或者混入了泥沙。又比如,在晒稻谷的时候,虽然过去的农村,大多数用晒垫晒稻谷,但是,如果遇到大风天,风能把泥沙吃到晒垫里,与稻谷混合在起。再说,家禽家畜在晒垫里走来走去,也会把脚上沾的泥沙带进去。后来,农村的晒谷场大多用水泥硬化了,不用晒垫了,直接把稻谷放在水泥地板上晒。水泥地板久了后,也会脱落的沙子,混进稻谷里,比用晒垫晒的稻谷沙子更多一些。
我在北方生活过数年,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感觉当时北方产的水稻,要比南方产的水稻口感要好多了,要香一些,也细腻一些。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北方产的大米之中,沙子比南方产的大米沙子要多。也许北方的风沙比南方要大,沙子也就多。
煮饭时,要淘米,也就是把淘放在水里洗一到两遍。南方产的米,淘米是一件很快的事,把米放到锅里,搅拌一下,把水倒掉就行了,现在一些年轻人都不叫“淘米”,而而是改变了传统叫法,称之为“洗米”,已是名副其实。
记得,那时用北方产的米煮饭时,因米里面的沙子多,所谓的“淘米”,真正的要“淘”。先用一个大盆装半盆水,然后用一个装米的小盆,放到大盆的水里。用小盆在大盆的水里不停地左右摇晃。米的重量比沙子轻,摇晃时,米从水里往上浮,把小盆稍移开一些,浮上去的米就落在大盆内,如此反复地摇晃,最后,所有的米都到了大盆内,留在小盆里的就只剩沙子了。
这些掺杂在大米内的沙子,有颜色的还能轻易辨识出来,可这些沙子大多与大米的颜色差不多,比较细,又是透明的,用肉眼是很难看出来,只能用水“淘”出来。即便如此,米里面还不免有“漏网之鱼”,吃大米饭的时候,偶尔也能吃到沙子,发出“咯嘣”的响声。
当然,时代在变,我好久没有到北方生活了,也许现在北方一些地方出产的大米,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过去和现在无法相比,大米里面的沙子很少了。而南方的水稻,由于科研和种子技术的进步,大量种植优质杂交稻,大米的口感也非常好了。但不管是哪里产的大米,里面有一颗两颗沙子是很难避免的,吃饭时偶尔还会碰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这种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
也就是因为人们平常吃饭时,常常会吃到沙子,所以人们也就不把饭里的沙子当一回事儿了。你吃到沙子时,吐掉就行了,不可能将手里的一碗饭菜都倒掉,也不可能去怪煮饭的人,谁碰到谁自行处理,赖不着别人。人们就是按照这个“老规矩”办。
上面解释的是俗语中的原意,事实上,农村的俗语意思不在其原意,人们一般在日常交往和交谈用,重点是用其比喻意思,这也是乡村传统俗语得以长期存在的理由,是乡村文化的一个特点。
“井里蛤蟆酱里蛆,饭里的沙子老规矩”这句农村俗语的比喻意思,就是说农村一些习惯成自然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虽然有一些不尽于人意的小细节,但既然已经形成了,久而久之,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就成了“老规矩”。
同时,不要因为这些老规矩之中存在不能完全让人满意的地方,就扭住瘕疵不放,钻牛角尖。任何事情有利弊,如果大局没有影响,就不要为一些小细节纠缠不休。这就像井里有蛤蟆、酱里有蛆、饭里有沙子一样,人们不可能不喝井水、不用酱,不吃米饭。
用一种成语来表达,就是不能因噎废食。做任何事情是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老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比如俗语中“酱里蛆”,现在农村就已经改变了,很少有人做了,即便有人还在做这种传统调味品,随着制酱工艺的提高,设备的现代化,以及对卫生环境的讲究,不可能在酱里出现蛆,人们也不可能吃带蛆的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