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收拾好行李,离开了不爱他的家,独自一人搬了出去。
巴尔扎克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十分自信,他疯狂地写了一部5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可是这部作品却无人问津。
两年之后,巴尔扎克的父亲断绝了经济支持,巴尔扎克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没有收入的巴尔扎克不愿意屈服,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写出传世之作。
当时的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王朝,资产阶级得以崛起,社会上充斥着强烈的拜金主义。
巴尔扎克的内心深处十分厌恶这样的社会风气,他写了很多批判现实的作品,可每次投稿总是石沉大海。
巴尔扎克十分的伤心,他发誓要写出更好的作品。
可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时时刻刻都需要钱,巴尔扎克纵然骄傲,也不得不写些不入流的小说,维持生计。
这些不入流的小说自然卖不出好价钱,为了生活,巴尔扎克只能不停地东拼西凑,连续不断地趴在桌上爬格子。
巴尔扎克每天工作18个小时,实在倦极了,就喝一杯咖啡提神,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写些什么,只觉得这样的日子已经掏空了自己身体。
难道这就是自己的文学梦吗?
苦恼的巴尔扎克在给妹妹的信中是这样说道———
“我希望靠这些小说致富,多么堕落!为什么我没有1500法郎的,使我能够体面地工作?但是我终究需要独立,为此,我只能用这种可憎的办法。”
但是这样的写作生涯有何意义?
恰在此时,巴尔扎克认识了比自己年长22岁的贵夫人。
贵夫人与巴尔扎克很谈得来,她还给了巴尔扎克一笔创业资金。
巴尔扎克一时头脑发热,拿着这些钱做起了商人。
在此期间,他经营过企业,开过出版社,可这些生意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巴尔扎克是个浪漫的作家,他对生意一窍不通,只凭自己的满腔热情,又怎能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上立足呢?
投资失败的巴尔扎克非但没有赚到一分钱,还欠了一屁股的债,成为彻头彻尾的穷光蛋。
巴尔扎克虽然做生意很差劲,但是这段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为他日后的写作带来了很多素材。
负债累累的巴尔扎克决定重新规划人生,他到处收集整理素材,终于在1829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朱安党人》。
《朱安党人》的岀版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受到鼓舞的巴尔扎克再接再厉,相继发表了很多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
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得巴尔扎克名声大震,从而奠定了他“法国现代小说之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