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誉为“四君子”之一。竹从其外形来看,修长挺直,枝叶茂密,青翠欲滴,令人赏之忘俗;微风吹过竹林,萧萧声动,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竹出土即有节,外直中空,挺拔凌云,耐寒不凋,四季长青,有君子之风。
历朝历代爱竹赞竹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比如东晋王徽之不仅在自己家庭院之中,房前屋后遍种翠竹,就是外出暂住,第一件事就是种竹子。朋友问他为什么,王徽之说没有竹子日子一天也过不下去;北宋苏东坡也是爱竹成痴之人,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关于竹的诗词,据不完全统计,有数千首之多。今天解读的《竹石》,出自清代“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先生之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画作的主要题材就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他所画的竹,所赞的竹,不是生长在亭台楼阁之间的竹,不是生长在河流湖泊边上的竹,也不是生长在平原旷野之中的竹,而是生长于自然条件险恶,受尽狂风吹打的石缝之竹。
郑板桥雕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子紧紧咬定青山绝不放松,因为它本身就深深扎根于破碎的岩石缝中。“咬”,是一个极具力量色彩的字,死死咬住,咬住就不松口,这个动作是具有钢牙利齿的生猛动物才能作出的,为什么说竹子也能“咬”呢?竹子不仅有地上茎,也有地下茎,是横着长的,称为竹鞭。竹鞭上生有许多根须和芽,有些芽长出地面,成为新的竹子,有些芽继续横着生长,成为新的竹鞭,所以竹子一般是成片生长,地表形成竹林,地下则竹鞭纵横交错,互相勾连,因此竹子才能在岩石缝中牢牢咬住,并且汲取水分和营养。岩石,也是至坚至硬之物,这两句诗里,竹和石是浑然一体的,“破岩”这个生根之地固然冰冷贫瘠,但也为竹子提供了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