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课文中白杨特点,白杨礼赞中白杨的特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18:44:09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借生长在茫茫大戈壁上的白杨赞美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白杨课文中白杨特点,白杨礼赞中白杨的特点(1)

不知不觉,这是第五次教《草原》这篇课文。因为这几天多媒体罢工了,我只好用传统教学方式来教这篇经典的课文。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白杨树的精神,更好地明白爸爸的心,我在教学上做了一些调整,也有了一些感悟。

1、用想象法感受戈壁滩景象。

戈壁,对内地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遥远而陌生的,我该怎样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让孩子感受戈壁滩上恶劣的气候呢?第二课时回顾课文内容后,我回到第一课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白杨树长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课文中的白杨树长在哪里呢?这是简单的问题,但是“戈壁滩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对孩子来说距离遥远,根本无法直接感受。多媒体坏了,怎么办?我先让孩子自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戈壁滩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我让孩子听我范读,并且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我的深情范读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茫茫的大戈壁。他们的回答让我刮目相看,有孩子说:“我看到了眼前一片黄沙,到处十分荒凉”;有的说:“我看到了天和地仿佛连在了一起,我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呼呼的风声。”有的说:“我还听到了狼嚎声,真叫人毛骨悚然!”……孩子们对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为后面理解白杨树的品质打下了感情基调。

白杨课文中白杨特点,白杨礼赞中白杨的特点(2)

​​

2、用圈词法感知白杨形象。

白杨树在本课不仅仅是一种树,更是一类人,这种境界的象征。面对没有多媒体的课堂,怎样让孩子更好地感知白杨树的形象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们读。我让学生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圈划出文段中描写白杨树的词语。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然后让学生读词语,从中发现规律。孩子们很快发现课文是从外形和品格描绘了白杨树。白杨树的形象就在孩子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用老师引读品味关键词语。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值得反复诵读、反复品味的语言。也许看起来十分普通的语言文字,却藏着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文中有一句话写得特别传神:“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个“哪儿”很值得深究,对体会白杨树的品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本来想直接问孩子:“会有哪儿需要白杨树呢?”但是考虑到孩子们说话能力还有些欠缺,于是我采用引读法引导孩子说话:“当一望无际的草原需要白杨时,白杨就在这里……”“当繁华的城市需要白杨来净化空气时时,白杨树就在这里……”“当直入云霄的山顶需要白杨时,白杨留在这里……”读到这里时,孩子们已经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对“哪儿”这个关键词有了一些感受,于是,我放手让孩子们说话。“孩子们,还有哪里需要白杨呢?”孩子们的积极性高涨,纷纷举手表达:“当绿油油的田野需要白杨时,白杨留在那里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阳光明媚的沙滩需要白杨时,白杨就在那里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通过学习,孩子们对理解白杨树适应能力强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4、结合链接突破难点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爸爸和光大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心愿。但是孩子们对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根本不可能了解。当我和孩子们探究他们只知道什么,却不知道什么后。“孩子们对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一定不太理解,那让我们去阅读链接找找答案吧!”于是孩子们纷纷朗读阅读链接《帐篷》。读完后,我直入主题:“孩子们,诗歌中讲到的帐篷是我们流动的家,这里的我们指谁呢?他们做了什么事?”孩子们很快领会到“我们”是指边疆的建设者,我们在修铁路,架大桥……这对孩子理解爸爸妈妈去新疆工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帮助,为后面进一步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白杨课文中白杨特点,白杨礼赞中白杨的特点(3)


​ 书,常读常新;课文
​,也常教常新。每一次教学,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收获。

我是杨柳依依1977,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多多指导!喜欢就点个赞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