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写了白杨哪些特点,白杨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18:39:04

课文中写了白杨哪些特点,白杨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1)

课文中写了白杨哪些特点,白杨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2)

课文中写了白杨哪些特点,白杨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3)

课文中写了白杨哪些特点,白杨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4)

课文中写了白杨哪些特点,白杨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5)

一、选文特点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典范名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抒发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全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的自然环境,情感由单调转向对白杨树傲然耸立的惊叹,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其高大挺直和压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其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以高深赞美白杨树收束全文。文章篇幅不长,主旨鲜明,线索清晰,又不失起伏,波澜跌宕。课文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晰层进的抒情线索。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近。

开篇一个抒情段,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创设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情感氛围。文中第二个抒情段是远距离猛抬眼看见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所迸发出来的一种抑制不住的赞赏激情,是惊奇的叫了一声似的下意识的喝彩,砰然撞击出读者的感情火花。第三个抒情段则是近距离观赏干枝笔直的白杨树,产生了亲切感之后发出的理性赞美。这种源于对白杨树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情感,更具魅力,更能引发共鸣。读者自会追随作者饱含真挚深情的文笔,去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文章书束之时的高深赞美白杨树,更是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2.运用形神兼备的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本文是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这类散文首先要细致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类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本文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联系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再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文章既是在高声赞美白杨树,更是在讴歌奋起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广大西北农民战士,讴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和坚强精神。

3.多种写作技巧使文章波澜起伏。文字看山不喜平,一览无余的文章可能会像本文所说的高原景色一样,给读者单调的感觉,所以好的文章常常会设置一些悬念伏笔,采用一些特殊的技法,以增加文章的波澜。

本文有两处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富于变化,也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第二段铺叙高原景色的同时,也写到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不断变化的感受。先是想到雄壮、伟大之类的字眼,接着略微感到有些单调。最后看到傲然耸立的白羊时,惊奇地叫了一声。文章的变化始终牵引着读者,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控制在作者的笔端,即使文章有波澜,又为白杨树正式出场蓄足了气势。第七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跟着说“他伟岸、正直,朴质的”夸她是“伟丈夫”,先抑后扬,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文章第二段运用烘托的手法,通过描写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白杨树的出场勾画了一个广阔的背景,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对比,白杨树的品格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楠木是贵族化,白杨树所代表的是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而楠木所代表的是见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质。

二、单元定位

白杨礼赞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情感哲思”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情感哲思”是单元的人文主题,强调在语文和生活的经论中丰富情感,感悟人生,体会积极的人生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素养线索,围绕散文文体要求,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把握其共性与个性。具体到本篇,就是歌颂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讴歌整个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品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在理解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的同时,分析理解本文形神兼备的象征手法。

三、学习目标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爱憎分明,感情炽烈,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据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课文,按照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文章第一段、第四段、第六段、最后一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文字当中蕴含的激情与豪情。在此基础上,运用语言标志,也就是反复出现的词句所形成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的总体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从环境、外形等方面礼赞白杨树,其实更主要的是赞美白杨树的精神。这种精神象征着面对日寇侵略而坚守自己家乡的抗日军民,象征着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要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托物言志写法的表达效果。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课文具体写白杨树之前,先大段写高原景色,点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赞美白杨树,同时又引出贵族化的楠木,二者做对比。赞美白杨树挺拔,却先说环境有些单调;欣赏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却先说它不美,先抑后扬,使文章富于变化。这些技巧都需要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学习。

四、学习过程

结合本文的文本特点,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过程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

1.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通过解说文题中礼赞的意思,明晰本文的情感是崇敬和赞美,由此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直接表达赞美之情的文具,并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赞美之情。在抓住关键词设移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赞美白杨树时由浅入深,感情递进的层次。这个环节有四步。

一是解题定情感基调。通过解读文章题目,抓住礼赞这个词,明确作者对白杨树崇敬和赞美的情感。二是掠句证情感深厚。找出文章中直接表现了这种崇敬赞美之情的段落,也就是第一段、第四段、第六段、第八段和第九段。三是诵读展情感浓郁。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这五个段落,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四问疑理情感层次。出示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从第四段的“那”到第六段的“这”,从第一段的“赞美”到第九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了什么?由此得出结论,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2.由浅入深,徜理赞之线。根据作者对白杨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顺序和情感层次。
以初见、凝视、联想三个阶段引出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貌不平凡、内在精神不平凡,并按初见、凝望、联想三个阶段研读文本,使文本内容和教学重点得以在由浅入深的顺序中徐徐呈现,逐一落实。这个环节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梳理线索。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展开,其情感层次为:初见白杨,昂扬情绪,凝视白杨,倾心形貌,联想白杨,礼赞精神。第二步,研读文本,感知赞美。围绕以上三个情感层次研读文本具体内容。在研读中,通过文具理解和文段诵读,引导学生强化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条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以及与初见、凝视、联想三个情感层次对应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貌不平凡、内在、精神、不平凡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近的推向极致。最后一步,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3.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首先,紧承前面赞美白杨树的情感线索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这个问题既涉疑过渡,又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触及本课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然后出示文章的背景资料。通过引入背景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第三精读探珠。通过设置“文章中哪些文具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而深受鼓舞?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直接表达的,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这一系列抽丝剥茧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导引,结合文本的句段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在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同时,把握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核心要义。第四是演读小结。先小结本环节提出的: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这个问题。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然后设计师生表演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在朗读中体会方法,在朗读中升华主旨。

4.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结合文本句段品读赏析,引导学生了解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及其作用,体会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一是欲扬先抑。文章两处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是第三段,用“惊奇”牵引着读者,二是第七段的“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这些欲扬先抑,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二是烘托叙事。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叙事,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作用。三是对比突出。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种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种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个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个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五、总结评价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评价,梳理本课所得:一是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二是赞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三是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