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 "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试讲要求:
(1)十分钟试讲;
(2)体会白杨树的形象,感受父亲的情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陷”等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析重点语句,感受白杨树的形象,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报效祖国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理解以父亲为代表的边疆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教师播放歌曲《小白杨》,学生谈感受。
2.师生了解白杨树:白杨又叫大叶杨,北方广泛种植,没有人烟的沙漠也能顽强生长。
3.走进课文,了解白杨。 板书课题,导入课题。
(二)新授
活动一: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后,以抢答、同桌互查的方式检查生字词,
指导“陷”的读音和写法。学写生字,并互相点评。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展开议论的事情。
活动二:读懂课文,了解白杨
出示任务: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感受白杨的形象。
内容一: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1.这是怎样的白杨树? (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2.通过图片认识这样的白杨树。
3.有感情练读。
内容二: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从这里又得到了怎样的白杨树? (不选择环境, 坚强、坚韧、毫不动摇、忠诚的白杨树。)
2.找到文中描写白杨树生存环境的语句。(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浑黄一体。)
3.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环境恶劣,更能突出白杨树坚韧的品格。)
4.通过视频资展示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5.带感受有感情的练读。
活动三:学习写法,感悟精神
1.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写白杨,实际上是写谁? (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
2.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信念不动摇,有无私奉献精神。)
3.教师点拨: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4.你想对建设者说什么? (边疆的建设者, 我为你们自豪!向你们学习,报效祖国! )
(三)小结作业
作业: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