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过古文的人可能会发现,在古文中很少会出现“我”这个自称。大多用“余”、“吾”来称呼自己,如《论语·学而》中的“吾日三省吾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大约在先秦时期,也就是秦始皇未统一六国之前,“我”常被用于称呼一种兵器,从商朝遗留下来的甲骨文看,“我”字长得就像是一把带尖刺的大斧(长武器)。
我字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繁体隶书
而且,在商朝,类似斧钺这样的武器也比较常见。例如,商朝王后妇好就使用这种武器,妇好为王后时,常年外出征战,为商朝开疆扩土,征服周边20多个部落,作出了重大贡献……
商高宗武丁王后妇好塑像
后来,虽然那个兵器已经不再被使用了,但文人们还是将我字的这种含义保留了下来。
就像东汉著名的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指出的,“我,古*字。”既然是“*字”那就不太吉利了,用它作书写的文人自然也就少了。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我”这个字,我们会发现:“我”与“伐”、“战”、“戟”、“戣”这些商朝*气腾腾的字长得十分相似。这就可以让我们大胆的猜测到,“我”在古代与它们可能是近亲关系,其含义与战争脱不了干系。
既然,“我”是指武器,那么“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呢?
猪八戒使用的武器九齿钉耙
我们可以参照《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武器——九齿钉耙(上宝沁金钯)的外形,“我”与它长得极为相似,不过比它少了六个刺齿,“我”只有三个刺齿。
这种兵器在战国时期,因为攻击性极强,可以轻易穿破敌人的布甲胃,所以应用极广。等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为加固了盔甲的强度,发明了更强力的武器,所以“我”这种兵器也就慢慢的不被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