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三班指的是班彪、班固、班昭这三位历史学家。他们都在东汉时期对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人,出生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他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出《后传》数十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
班昭(约公元49年—约公元120年),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又号“曹大家”。班昭博学高才,十四岁嫁给曹世叔为妻。她继承父兄遗志,在东汉皇帝的支持下,完成了《汉书》的续写。此外,她还擅长辞赋,著有《东征赋》、《女诫》等作品。
东汉三班在中国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们的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中国成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与班彪直接相关的成语有“丰功厚利”和“怀土之情”。
“丰功厚利”出自班彪的《王命论》,意指巨大的功勋和丰厚的利益。这个成语体现了班彪对于建功立业的追求和对于利益的看重。在《王命论》中,班彪强调了帝王之业的建立需要明德、显懿之德以及积累丰功厚利,体现了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另一个与班彪相关的成语是“怀土之情”,同样出自《王命论》。这个成语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人们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思念。在《王命论》中,班彪提到了“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强调了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需要割舍对故乡的私人情感,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建功立业。
与班固直接相关的成语是“下笔成章”。这个成语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非常快,一挥而就。它源于班固的才华横溢和文学造诣。班固作为东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文笔流畅,才思敏捷,写作时能够迅速构思并表达出精妙的文辞。因此,“下笔成章”成为了形容班固文学才华的代表性成语。
除了“下笔成章”,班固的作品和生平事迹也与其他成语有所关联。例如,“汗牛充栋”这个成语形容书籍极多,它与班固编撰《汉书》的庞大工程有关。班固在修撰《汉书》时,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些书籍堆积如山,需要用牛车来搬运,因此形成了“汗牛充栋”的形象描述。
此外,班固的《汉书》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著作,也衍生出一些与史学研究相关的成语。以下是一些出自《汉书》的成语及其解释:
- 朝令暮改:原指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后用以形容政令多变,让人无所适从。也形容主张、办法等经常改变。出自《汉书·食货志上》:“急征暴赋,朝令而暮改。”
- 一顾倾城:形容女子的容貌极美,看一眼就能让整座城市的人为之倾倒。出自《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 厝火积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出自《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 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后亦用作谦词,表示未尽职守。出自《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 酒池肉林: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出自《汉书·张骞传》:“行赏赐,酒池肉林。”
- 长治久安: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出自《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以上仅是出自《汉书》的部分成语,实际上,《汉书》中蕴含的成语还有很多:安家乐业、安居乐业、白黑不分、便宜从事、百闻不如一见、伯仲之间、博览古今、不次之位、不绝如发、布鼓雷门、差以毫厘、谬以千里、踌躇不前、丛轻折轴、地旷人稀等等均出自于《汉书》。
关于班昭的成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忍辱含垢”。这个成语出自班昭的《女诫》,意味着忍受耻辱和污垢,常怀畏惧之心。它表达了谦让恭敬、先人后己、忍辱负重的精神。在古代社会,女性常常需要忍受各种困难和屈辱,而班昭在《女诫》中提倡的这种精神,也成为了古代女性的一种处世哲学。
需要注意的是,“忍辱含垢”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意义已经有所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女性或者忍受屈辱的情境,而更多地用来形容那些能够忍受困难和挫折,坚韧不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