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方澍在《潮州杂咏》中有诗句说:“飞飞鲆似燕,高御海天风”。按字面理解,意思为鲆鱼像燕子似的飞出海面,在海天之间御风而行。而我要指出的是,飞离海面的鱼绝对不可能是鲆鱼,最大可能应该是魟鱼一类。
鲆鱼是比目鱼的一种,为底栖鱼类,俗称贴沙鱼,不可能飞出海面。视频裁图:魟鱼又称魔鬼鱼,胸鳍发达,如蝶展翅,有时会跳离海面翱翔。
约40斤重的黄魟鱼,其有毒的尾刺已削掉。其实这不能完全责怪方澍,他生活的时代,“界门纲目科属种”这套科学明晰的生物分类学尚未引入中国,而传统文化对博物分类还是比较粗浅的。下面我们先从鲆鱼说起。
鲆鱼和鲽鱼,又叫比目鱼,因为其眼睛仅生于一侧,古人猜想必须两尾鱼比肩配合各看一侧方能游行,故《诗经·尔雅》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这之后,比目鱼与鸳鸯鸟、连理枝和并蒂莲一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常被用来比拟男女之间相亲相爱的事物。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就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诗句,以比目鱼来形容夫妻恩爱,同生共死。古人还认为比目鱼也是分雌雄的,眼睛长在左侧的属雌叫鲆,长在右侧的属雄叫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