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古诗三年级,关于元宵节的古诗三年级上册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7 22:23:50

“元宵”古诗18首鉴赏。

正月十五日是大地春回后第一个月圆之夜,作为我国的传统佳节,有其悠久历史。据记载,元宵节在汉初就已形成,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把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元宵在古代又叫“上元”“元夜”“元夕”,“灯节”。

元宵节的古诗三年级,关于元宵节的古诗三年级上册(1)

01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简析】

繁灯、明月、车马、人流,是视觉;歌声、鼓声,是听觉。

“暗尘逐马”。“明月逐人”是动态描绘,结合静态写生,再点出时间的飞逝,为人们绘出了唐代长安元宵夜游的片段动画图。据载,武则天神龙年间,令群臣作诗赋上元盛况,此诗被推为绝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02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选一)

(唐)张说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简析】

写宫内元宵灯景,景象艳丽,色彩缤纷,对仗工整。管中窥斑,略可见“开元盛世”的大唐堂皇气象。

03夜游诗(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

鳷鹊楼前新月满,凤凰台上宝灯燃。

金勒银鞍控紫骝,玉轮珠幰驾青牛。

骖驔始散东城曲,倏忽还来南陌头。

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

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

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

犹惜路旁歌舞处,踌躇相顾不能归。

【简析】

元宵的长安,车马满城,游人刚在东城分手,转眼又在南郊碰头。

简练、传神地写出了上元之夜,人们流连忘返,四处转悠的游兴。

当然,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些游人皆系显贵子弟。

未涉及下层群众,是其不足之处。

04正月十五日夜月(唐)白居易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简析】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此诗即作于杭州任内。春风、明月、江海、灯火、笙歌、街市、酒楼,几个典型景物对比性排列,通俗朴素,明白如话的白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杭州元宵节繁华、热闹和恬静、柔和两种画面美的奇妙统一,显示出杭州特有的魅力。字里行间更反映了诗人新年之后,佳节之夜的喜悦心情。

05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简析】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袖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式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06长安夜游(唐)袁不约

凤城连夜九门通,帝女皇妃出汉宫。

千乘宝莲珠箔卷,万条银烛碧纱笼。

歌声缓过青楼月,香霭潜来紫陌风。

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堕珥满街中。

【简析】

此诗专写帝宫内眷元宵夜游长安的盛况,反映了唐代风俗一个侧面,在同类诗中比较少见。作者以旁观的视角、听觉、嗅觉三方面写这支宫廷行列的浩大、奢华场面。天明时,人们发现“遗簪落翠满街中”,结尾一句,含蓄隽永,给全诗平添多少韵味。

07和宋中道元夕二首(宋)梅尧臣

结山当衢面九门,华灯满国月半昏。

春泥踏尽游人系。鸣跸下天歌吹喧。

深坊静曲走车辕,争前斗盛亡卑尊。

靓妆丽服何温柔,交观互视各吐吞。

磨肩一过难久存,眼尾获奖迷精魂。

貂裘比比王侯孙,夜阑鞍马相驰奔。

【简析】

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时年四十七岁,在汴京任国子博士。全诗二首,写北宋汴京(开封)通宵达旦夜游的场景。与下一首比较,这一首多从正面下笔,着重写人。头四句写汴京通衢大道,中间四句写深坊小巷,后四句写游人摩肩接踵,眉目传情,神态毕肖,而以“夜阑鞍马相驰奔”作结。所写景象华美,气氛热烈,使人想见九百年前开封元宵节的热闹盛况。

(二)

春风来解吹残雪,灯烛迎阳万户燃。

静看繁星在平地,不妨明月满中天。

赭袍已向端门御,仙曲初闻法部传。

车马不闲通曙色,康庄时见拾珠钿。

【简析】

积雪未消的汴京元宵,繁灯如星,车马如流,乐音缭绕。时间从月满中天直写到天色已晓,结尾“康庄时见拾珠钿”一句显然受唐诗影响而又有所变化。与第一首相比,这一首更着重写景,从侧面反映汴京元宵通宵达旦夜游的盛况。两首诗结合成一个整体,多角度地写出了开封古城当年的风貌。

08上元(宋)曾巩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撚霜毛。

【简析】

诗人登高楼,临朱栏,放眼远眺,月光如水,繁类似星,少年们驰骋嬉闹。这些景象诚然很美,但毕竟是前人多次描写过的,仅限于此,就不免落前人窠臼,而成为一般的诗作了。妙在诗人笔锋急转直下,面对少年人的豪气意兴,诗人自叹不如,笑话自己步入老年。脑子里专爱搜索往事,感叹头发已白,年华易逝了。一首普普通通的传统节令诗于是迸发出耀日的理性光彩。它婉转地告诉人们;年龄大的人不要向后看,应当追赶年轻人的步伐,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09上元夜戏作(宋)王安石

马头乘兴尚谁先,曲巷横街一一穿。

尽道满城无国艳,不知朱户锁婵娟。

【简析】

上元之夜,几位年轻人骑着马,春风得意,穿行在京都的小巷大街。他们一边走马观花,一边尽情嬉笑。宋句笔锋顿转,一个“锁”字既对豪门权贵有所讥刺,又是对被“锁”在深宅大院内的美女的同情和惋惜。诗风清新而又不乏幽默,显示出王安石另一种风貌。

10元夕四首(选二首)(宋)范成大

其一

粉痕红点万花攒,玉气珠光宝月团。

帘箔通明香似雾,东君无处著春寒。

其二

不夜城中陆地莲,小梅初破月初圆。

新年第一佳时节,谁肯如翁闭户眠?

【简析】

《元夕四首》中的第一,第二首。作于谆熙十二年(1185),当时作者因病放归,在家乡苏州养病。第一首写元宵节街市仕女如云,户户灯火通明的盛况。第二首承接上首而来,在续写灯节不夜城繁华之同时,后两句用设问语气道出了一位卧病在家的老人因无法外山观灯洞引起的无限遗憾。户外的热闹欢快与诗人闭户养病的寂寞形成鲜明的对照,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一片童心。

11京都元夕(金)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简析】

金朝都城汴京的元宵节,也许比不上北宋当年的盛况,但“六街灯火”,“游入笑语”,还是相当热闹的。可是诗人虽也出外观灯,却颇显得勉强从俗,故反躬自问:“长衫我亦何为者,亦在游人笑语中?”来诗人的郁郁寡欢有深刻的时代原因。元好问是山西人。公元1273年,蒙古铁骑席卷山西全境,诗人被迫避乱丁河南登封。写此诗时,他虽在朝廷做了一名小官,但国危家破的现实在诗人心头投下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他的忧郁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12鳌山(明)瞿佑

灯火元宵拥翠微,飞来海上是耶非。

楼台夜识金银气,岭岫春回日月辉。

龙伯国人乘钓去,水宫仙子步尘归。

女娲立极多劳苦,不似东风锦绣围。

简析

此诗谱写元宵大型灯景-—鳌山辉煌壮丽的景观,从一个小侧而反映了明初的世风习俗,也反映了当时的手工工艺水平。

13元宵(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简析】

通常的元夜诗,多写都市。而这首诗却取材农村。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肯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全诗意境优美感人。语言清新流畅。反复,回环,比喻,夸张,反问,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很好地渲染了江南农村欢度元宵佳节的欢快气氛,生动感人。

14汴京元夕(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简析】

作者写了两个场面:王侯豪门的妻妾们浓妆艳抹,观看歌舞弹唱;然后镜头一转,汴水上金梁桥外,月光洒向大地,宛似铺上一层寒霜。是想表示明月在冷眼观看?或是诗人在月下沉思?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但两个镜头,两种色调,对比鲜明,褒贬分明,表达了诗人对贵族们一味寻欢作乐的不满,意境含蓄、滑新,很有韵味。

15元夕咏冰灯(明)唐顺之

正怜火树斗春妍,忽见清辉映夜阑。

出海蛟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简析】

正月十五日之夜,诗人陶醉在一片火树银花的夜景之中。第二句一个“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意外发现还有一座光彩夺目的冰灯时惊喜交集的心情。中间四句形象地描绘冰灯的精巧、光彩、美丽和巨大。冰灯中有献舞的“美女”,有出水献珠的鲛人,可知这是一座大型宫殿状的冰灯,使观赏者恍如置身月宫看仙女。最后两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在冰灯前流连忘返的心情,因为余兴未尽,明夜还要继续来观玩欣赏。从诗中所写,可看出古人制作冰灯的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16台湾竹枝词(选一)(清)钱琦

行来多露畏难禁,要窃花枝过短林。

为语花荫犬莫吠,侬家自有惜花心。

【简析】

台湾和大陆一样,也欢度元宵佳节,但具体的习俗、风情则有所不同。这首诗描写了台湾元宵节这样一种风俗:姑娘相互结伴,踏着夜间露水去树林里偷折花枝,希望来日找一个如意郎君。末句“依家自有借花心”,说的是借花,其实也就是珍惜爱情。体现了少女们渴望爱情,渴望幸福的善良愿望和美好心灵。

17元夜独坐偶成(清)黄景仁

年年今夕兴飞腾,似此凄清得未曾。

强作欢颜亲渐觉,偏多醉语仆堪憎。

云知放夜开千叠,月为愁心晕一层。

窃笑微闻小儿女,阿爷何事不看灯。

【简析】

他人在元夜观灯漫游,诗人却独坐愁城,时或发些牢*“醉语”,扫家人节日之雅兴。引得仆人也暗暗讨厌、生憎了。接着。作者以朦胧月色,重叠层云,和小儿女的窃笑细语,进一步衬托诗人孤独无告的寂寞和苦闷,典型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穷愁潦倒和不平。

18元夕无月(选一)(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简析】

见月怀乡,是诗史上传统的题咏。而作者构思独特,由元宵节想念故乡之月入手,到梦中渡海寻敌乡之月结束,以浪漫主义手法表达对沦陷于日寇铁蹄下的故乡山水、父老的无限情思。风格委婉、沉郁、有感染力。

元宵的古代风俗当然首推张灯、观灯。点灯也起于汉代,其来历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汉代祭太乙神,由黄昏祭到天明,后来的元宵张灯夜游是其遗俗。又一说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蔡情从印度学佛法归来,明帝下令在此夜点灯敬佛,这是元宵张灯的起源。不管哪一种说法,都说明张灯起源于汉代,这大概是没有问题的。灯的种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日益丰富多彩,其中有为人们所熟知的龙灯、走马灯,还有灯山等等。

其次,元宵吃汤团(又名吃元宵),这始自宋代,宋人称汤团为“圆子”。有的地方则吃饺子。

再次是祭蚕神。传说古代此日熬赤豆粥,祭门户就与蚕事有关。还有迎紫姚(厕神名)也与养蚕等农事有关系。传说紫姑原为人妾,受虐待而死,死后封为厕神。迎紫姑可使蚕业丰收云云。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养蚕及其他农事顺利、丰收,使生活得以改善的美好愿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